《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之一《漫步华尔街》是一部美国作者伯顿.G.马尔基尔有关投资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全书探讨了与股票投资相关的所有重要方面。
自1973年问世以来,作者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数据变化,不断探讨金融市场和理论界出现的新热点、新主张、新趋势,修订完善书中内容,本书曾经8次更新。
作者是一位专业投资领域的管理者和学者,曾经在投资公司任职,并担任金融系教授和大学校长多年。
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
本书将投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由坚实基础理念和空中楼阁理论引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在第一、二部分作者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热、英国南海泡沫、日本90年代的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华尔街网络股泡沫等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后,作者得出结论:在市场上屡屡输钱的人正是那些未能抵制住诱惑而被投机狂潮冲昏头脑的人,并提出了自己一向主张的有效市场理论的弱势有效形式——这也是作者本书的主题——股票市场的定价极为有效,就连被蒙住眼睛的猴子朝《华尔街日报》投掷飞镖而选出的投资组合也能获得和专家的投资组合一样的业绩。
本书的第三部分使用一些简单的例子阐述了许多新的投资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交易定价理论,并用行为金融学推翻了前面的几个假设。
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常常是非理性的。
在第四部分作者进一步讲明了自己的主张:股票投资是所有金融产品和实物投资中长期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对象,在最后提出了股票投资的三种方式:通过被动的指数基金投资、通过积极的管理型共同基金和个人自选股票投资。
但作者所欲阐明的最主要观点是:无论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在长时间里持续战胜市场,而通过投资指数基金——购买市场,就能获得和市场一样的回报。
一步一步引导投资者满怀信心的跨进投资市场。
作者在本书中所持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对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不可能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因为他们位处信息链的底端,他们耳闻目睹的信息不知绕了多少弯、走了多少岔道,不知有多大程度的歪曲、失真,何况那些根本就是空穴来风、造谣惑众的信息。
因此对巴菲特、彼德.林奇等少数人能够持续战胜华尔街,作者认为是个例,未做说明。
本着“批判的吸收”的原则,我个人认为:本书的前三部分可读性较强,细数了世界各国投资市场的狂潮和带来的危害,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在细数投机危害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且有些观点是为自己的主张服务的,对此主张和第四部分内容本人不赞同。
普通投资者和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因为他们从事具体投资业务的专业人士也是与大多数投资者一样的普通人),如果没有仔细分析上市公司信息和财务数据、不考虑公司发展前景、未认真学习一般的投资知识、盲目的跟风炒作和追涨杀跌,是不会取得超出普通人的成绩的,短期投资成绩只能是与指数走势一样。
但是,如果学习了巴菲特和其他投资大师的经验,并逐步发展了自己的投资哲学——如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在进行任何投资时都保持一定的安全边际,那么在股票投资世界,就如同在社会上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岗位标兵一样,一定会取得超出常人、超过指数的业绩。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之二第一部分股票及其价值第一章坚实基础与空中楼阁1.1随机漫步:是指将来的步骤和方向无法根据过去的行为进行预测。
这一术语用到股市,是指股票价格的短期波动无法预测。
是学术界用来笑话专业预测人士(或证券专业人士)的同义词。
专业人士为了对抗学术界的猛烈撞击,用两种武器武装自己——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
学术界以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三种方式将随机漫步理论模糊化,同时创立了自己的新投资技术理论,这种理论包含了一个被称为“贝塔(β)”的概念。
1.2最重要的是投资实际上非常有趣。
与投资界芸芸众生进行智慧较量,并因此获得资产增值的回报,岂不快哉?仔细打量自己的投资回报,看到回报以高于薪酬增长速度不断积累,也一定颇为刺激。
成功的投资者都是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将天生的好奇心和对运用智慧的兴趣融入到赚钱的努力之中。
1.3投资理论:一切投资回报——无论来自普通股还是稀有钻石,都不同程度地受未来事件的影响。
正是这一点造就了投资的魅力,投资就是冒险,是否成功取决于预测未来的能力。
1.4坚实基础理论:该理论称,每一种投资工具,无论是普通股票还是一处房产,都有一个被称为内在价值的坚实支柱,这个内在价值可以通过细致分析现状和前景来确定。
当市场下跌而低于(上涨而高于)如坚实基础般的内在价值时,就会出现买入(卖出)的机会。
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极具影响力,巴菲特应用其理论并成为其中杰出的代表。
1.5空中楼阁理论:该理论专注于心理价值。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极为清晰的阐述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专业投资者不愿将精力用于估计内在价值,而宁愿分析投资大众将来如何作为,分析他们在乐观时期如何将自己的希望建成空中楼阁。
成功投资者估计出什么样的投资形势最易被大众建成空中楼阁,然后在大众之前买入(卖出)股票,从而占得市场先机。
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对此做出了很好的阐述。
第二章大众疯狂贪欲横流是历史上每一次经济蔚然兴起时都具有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疯狂追逐金钱的过程中,市场参与者将价值的坚实基础抛诸脑后,转而沉迷于靠不住却又令人发狂的臆想:自己也能建立起空中楼阁,在短时间内大发横财。
这种想法可能会席卷整个国家,也的确出现过风靡全国的盛况。
古斯塔夫.勒.邦在1895年写的《论大众心理》的经典著作中指出:“在群体中积累的是愚蠢,而不是让人明智的常识。
”2.1郁金香热2.2英国南海泡沫2.3华尔街溃败历史教导我们,股价急剧上涨之后很少会出现价格逐步回归相对稳定状态的情况。
2.4后记:在市场上屡屡输钱的人正是那些未能抵制郁金香热一类事件而被冲昏头脑的人。
真正难以避免的是,人们受到诱惑时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资金投向短期快速致富的投机盛宴之中,这一教训如此显而易见,然而又常常被人忽视。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之三第三章20世纪60-90年代的股票估值3.1机构投资者“心智健全”在每一次运动中,专业机构都积极竞购股票,这并非因为他们觉得根据坚实基础理论所购股票被低估了,而是因为他们预计会有更傻的傻瓜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接过这些股票。
3.2 60年代狂飙突进正如香烟盒上的警告阻止不了很多人吸烟一样,如果投资者一意孤行,“投资可能危及你的财富”之类的风险警告也无法阻止他们放弃自己的赚钱欲望。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大众的态度。
如果投资者欲火中烧,想快速致富,心甘情愿的抢吞任何一块诱饵,那么什么要命的事情都可能发生——通常一定会发生。
大众没有贪婪之心,市场操纵都也就无机可乘。
3.3 70年代酸楚凄凉是什么支撑漂亮50上升——正是大众妄想与群体疯狂。
漂亮50的终结是势所必然的,这一热潮也无法逃脱与其他投机狂潮一样的结局。
3.4 80年代喧喧嚷嚷生物技术股泡沫和概念股泡沫3.5 汲取教训市场给我们的教训已非常清楚。
在证券定价中,投资者评估证券的流行观念可能而且起到关键的作用;市场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空中楼阁理论阐述的那种方式运行的。
另一个需高度重视的教训是投资者在购买今天的“热门新股”时应多加小心。
大多数首次公开发行的新股,其表现均不如市场整体表现。
3.6 90年代胆大妄为日本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两大荒诞观点驱动了日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价格节节攀升:第一个是日本的土地价格永远不可能跌落;第二个是股票价格永远只会涨不会跌。
日本的泡沫破灭对日本的金融和实体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泡沫的破灭削弱了日本的金融系统,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严重衰退,这一衰退也持续进入21世纪。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之四第四章史上最大泡沫:网上冲浪大多数泡沫的发生要么与某种新技术相关联(如电子热或生物技术热),要么牵涉到某种新的商业机会。
互联网泡沫的生成两种原因兼而有之:一方面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技术;另一方面它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这些商业机会使得我们有可能变革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购买商品及服务的方式。
这种技术和商业前景孕育了规模最大的财富创造,也造成了规模最大的财富毁灭。
4.1 泡沫成因罗伯特.席勒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将泡沫描述成“正反馈环”。
当任何一批股票——此处讲的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一批股票——的价格开始上涨时,泡沫便开始出现了。
这种“吹入炉火的上升气流”鼓动着更多的人买入股票,更多的人买入股票又致使更多的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进行相关报道,而媒体的报道又导致更多的人买入股票,于是开始持有互联网公司股票的人便赚了大钱。
…股市的持续上涨又使更多的投资者一批一批被拉进来。
4.2高科技泡沫规模巨大…价格在线公司是一家网上拍卖公司,专门销售空余机票,亏损非常厉害,市值竟超过所有大型航空公司的市值总和。
(注:2000年最高股价165美元,2001年最低时1.05美元,下跌99.4%)4.3 新股发行热潮史无前例就像南海泡沫中曾经发生过的一样,很多得到融资的上市公司都荒诞不经。
后来的事实证明,几乎所有这类公司都对介入其中的人造成巨大损失。
4.4环球网络公司该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是引发互联网泡沫进入病态阶段的导火索。
…2000年初,某著名风险投资家宣称:与互联网有关的股票价格上涨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合法财富创造”。
2002年他忘记说这也是这个星球上最惨烈的合法财富湮灭。
4.5证券分析师大放厥词华尔街上一些高调出镜的分析师摇旗呐喊,为互联网泡沫的膨胀推波助澜。
证券分析师正是这场网络热潮的大众拉拉队长。
4.6创设新的估值标准为了给与网络有关的公司空前高涨的股票价格做出合理解释,证券分析师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可用于估值的“新标准”。
“眼球”、“顾客认知份额”、“光纤长度”等等。
4.7媒体的推波助澜各类媒体也参与了协助和教唆,把互联网泡沫越吹越大,从而使我们变成了全是短线交易者的国家。
与股票市场一样,新闻业也受到供求规律的制约。
既然投资者想得到更多有关互联网投资机会的信息,杂志供给量便迅速上升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众多致力于互联网报道的工商杂志和技术杂志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以便满足大众对更多信息似乎永无止境的需求。
互联网本身也成了媒体。
在线证券公司在推动互联网热潮的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电视持续不断的为互联网泡沫的膨胀提供鼓动力量。
4.8 欺诈蛇行潜入,扼杀股市互联网泡沫之类的投机狂潮把我们体系中最丑恶的一面诱发了出来。
毋庸置疑,正是非同寻常的新经济热潮诱使工商企业丑闻接二连三地出笼,这些丑闻从根本上动摇了资本主义体系。
很多工商企业的管理目标并非创造长期价值,而是满足投机者的眼前需要。
当华尔街处于利益冲突地位的分析师为高的离谱的股价做出合理解释而寻找较高的短期预测盈利时,许多上市公司的高管都欣然答应,乐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