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673-0课程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位课)
课程名称(中/英):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课程总学时:51讲授学时:51实验学时:0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主讲教师:杨滨
指定教材: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标:
(1)课程设置知识要求
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位课程,在学习本课程前,学习者最好具备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方面的知识。

这样有利于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实验及相关理论的由来。

如果具备心理学史方面的相关知识,则有利于对社会心理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2)课程设置能力要求
具有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基本的数据处理和运算能力
(3)课程达成目标
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位课程。

目的是了解人的常见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心理学家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取得的重要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

通过课程学习,学习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根据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与伦理规范
3、重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4、难点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期、独立标志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方向与方法创新
第二章社会化与个性化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解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
第四节个性化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意义和关系。

3、重点
社会化的概念、内容
4、难点
社会化的核心
第三章自我概念
1、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我概念及其特点
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功能
第三节自我概念的结构与测量
第四节自我概念的应用与调整
2、教学要求
了解自我概念的定义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自我概念的理论与测评方法
3、重点
自我概念的理论
自我概念的塑造与调整
4、难点
自我概念的测评
第四章印象
1、教学内容
第一节印象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印象的形成
第三节刻板印象与社会偏见
第四节印象的管理与改变
2、教学要求
了解印象的概念、形成与印象的管理
3、重点
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印象管理的策略
4、难点
印象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章态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态度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节态度的成份与结构
第三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节态度的测量与评估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的已有理论和重要研究成果。

掌握态度测量与改变的原理和方法。

3、重点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4、难点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六章归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归因的概念及过程
第二节归因的理论
第三节归因的偏差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归因与文化
2、教学要求
了解归因的概念、理论和归因问题上的心理现象。

3、重点
归因的偏差与影响因素
4、难点
归因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第七章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吸引
第二节人际排斥
2、教学要求
了解人际吸引与排斥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对人际吸引与排斥现象有正确的、科学的理解。

3、重点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人际排斥的表现与原因。

4、难点
人际排斥实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八章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交往
第二节人际关系
第三节合作
第四节友谊与爱情
2、教学要求
了解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学会科学地、正确地与人交往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重点
人际关系理论
4、难点
合作的条件
友情与爱情的关系和区别
第九章人际相互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众
第二节权威服从
第三节群体影响
2、教学要求
了解从众、权威服从、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社会惰化与社会补偿、冒险转移、群体思维等现象和行为,以及产生的原因或条件。

3、重点
从众概念、从众的原因与类型;权威服从实验及实验伦理问题
4、难点
不同人际相互作用现象发生的条件、原因及相关知识的应用意义。

第十章反社会行为
1、教学内容
一、反社会行为的概念
二、攻击/侵犯行为及原因
三、说谎
四、社会腐败行为
五、反社会行为的社会控制
2、教学要求
明确反社会行为的概念,了解几种主要反社会行为的表现、成因及社会控制的方法
3、重点
反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有效控制反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根据与方法
4、难点
反社会行为实验研究的伦理限制;有效控制反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根据。

第十一章亲社会行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第三节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2、教学要求
明确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表现,了解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理论解释及培养方法。

3、重点
助人的实验研究;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4、难点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第十二章大众社会心理现象
1、教学内容
第一节流行与时尚
第二节谣言、流言与传闻
第三节社会恐慌与骚乱
第四节社会偏见
第五节舆论与宣传
2、教学要求
了解常见的大众社会心理现象:概念、原因及控制方法。

3、重点
社会冲突的心理过程模型
4、难点
大众心理现象、特别是负面行为的预见/预警、控制与化解。

三、各章课时分配表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平时成绩:30%
期中考试:20%(开卷)
期末考试:50%(闭卷)
五、参考书目
[1]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
理学》(英文第五版,中文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3]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Roger R. Hock著,白学军等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4年1月。

[5]菲利普·津巴多,迈克尔·利佩著,《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邓羽,肖莉,唐
小艳译,刘力审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1月。

[6]乔纳森·布朗著,《自我》,陈浩莺等译,彭凯平审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年9月。

[7]莎伦·布雷姆等著,《亲密关系》,郭辉,肖斌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10月。

[8]S. E. Taylor, L. A. Peplau, D. O. Sears著,谢晓非,谢冬梅,张怡玲,郭铁元
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9]R·A·巴伦,D·伯恩著,《社会心理学(第十版)》(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年12月。

[10]《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系列文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第
1版。

[11]珍妮特·罗莎尔,伊丽莎白·汉默编,《社会心理学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7年3 月第1版。

[12]郑全全,赵立,谢天编著,《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2月,第2版。

[13]俞国良等著,《社会心理学前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
版。

[14]【美】David W.Johnson,Frank P.Johnson著,谢晓非等译校,《集合起来——
群体理论与团队技巧》(第9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5]乐国安主编,《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第1版。

[16]【美】史密斯,【加拿大】彭迈克,【土耳其】库查巴莎著,严文华,权大勇
译,《跨文化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7]【英】Rupert Brown著,胡鑫,庆小飞译,方文审校,《群体过程》,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执笔人:杨滨
审批人:张明
完成时间:201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