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国共的十年对峙理一理一、武装起义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概况(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二、土地革命1.背景:八七会议(1)内容: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根据地建设1.思想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根据地建设(1)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
(2)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四、红军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2)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想一想1.哪次起义开启了革命斗争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序幕?提示:秋收起义。
2.中国共产党抛弃了苏俄的城市道路,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革命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各国具体的国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决定中国革命道路的根本因素。
3.如何理解“左”倾与“右”倾两个概念?提示:“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两者都有危害性。
4.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错误吗?提示:遵义会议仅仅纠正了当时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
党内“左”倾错误的彻底清算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5.如何区别“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提示: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1)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2)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南方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黄河流域。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探究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史料一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史料三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问题: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史料导读](1)史料一揭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革命道路存在重大分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2)史料二揭示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即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三个方面。
(3)史料三说明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必然性,城市武装起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探究一答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薄弱;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
这一切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史论总结]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相互关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3)存在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②群众基础:红色政权建立的地区大多受国民革命洗礼,群众革命觉悟高。
③革命形势: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一个重要客观条件。
④主观条件: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和党的正确领导。
(4)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探究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转移史料一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史料二问题:史料一反映了中国革命重心有何变化?比较图1、图2,提取中国革命形势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史料导读](1)史料一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2)史料二中包含的中国革命形势变迁的信息,可从革命的中心区域上提炼,即中共民主革命区域中心的变化,由南方转到北方;也可从革命的性质上归纳,即由国内革命战争转到民族解放战争。
[探究二答案](1)由城市转入农村。
(2)信息一:从区域分布上,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说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抗日战争兴起。
信息二:在革命性质上,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
说明: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史论总结]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
(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3)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长征→陕北)(4)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变为共同抗日。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1.探索期(192l~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革命运动失败)(1)认清国情:中共“二大”上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现实。
(2)意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3)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进行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成熟期(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探索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结合革命斗争的实践,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理论,探索出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2)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工作重心转移: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针对训练](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
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A.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 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C.支持井冈山式革命道路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解析]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逐渐认识到城市中心道路的不可行,开始思考革命的新出路,故A项正确;大革命失败后党把工作重心逐渐从城市转向农村,但并非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故B项错误;材料提及“割据”等理论不等同于井冈山式革命道路,故C项错误;在中共成立之初就开始注重农民阶级的力量,故D项错误。
1.(2018·北京高考·17)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
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C)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解析]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B项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1930年所写,而遵义会议是1935年召开的,故A项错误;井冈山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故D项错误。
2.(2018·天津高考·9)“(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下图中(D)A.①B.②C.③D.④[解析]据材料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可知,该政权是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的,瑞金位于江西省的东南部,,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