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课标要求】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国共十年对峙》上承国民大国命,下接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成功的准备阶段。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是优势,但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过去线条式的初中历史,需要学生更多思辨能力,这些过去没有过训练,这是劣势;高中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历史问题。

同时刚上高一的学生注意力更多的停留在感性思维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演进趋势的原因、影响和评价缺乏理性思维的考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和能力的衔接,从直观、鲜活、有趣、动情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历史思维的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3)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4)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国共十年对峙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和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唯物史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

史料实证:论从史出。

历史理解:“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长征精神是精神财富。

【教材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课前扉页――歌曲《不忘初心》(陈思思)【导入新课】一段过往的历史,并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记忆尘封。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怎样的探索?中国革命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曲折?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温那段过往的历史。

(点击展示课题)(点击屏幕展示残酷的现实)师:请看材料一二,概括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面临的形势。

生:(国民党的屠杀,党的组织和思想涣散)师:一句话,中国大地一片血雨腥风,革命陷入严重危机之中。

面对危机,何去何从?请看中共的选择。

师:(略停顿)共产党的选择是……(生齐声说武装反抗)的确,当敌人的子弹射入自己同志的身躯,而又无能为力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才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掌握武装是多么重要。

通过这种鲜血的代价,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革命方式——武装斗争(点击展示)选择反抗,是一种担当(点击展示)。

一声枪响,划破长夜的寂静;一声枪响,吹响了了寻找正确的革命方式的号角。

(设计意图:一是承接上一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大革命的失败,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大革命失败后残酷的政治环境,以此承托本课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的勇气)(点击屏幕转入第一篇)第一篇一声枪响寻找正确的革命方式过渡:这一声枪响发生在?生:南昌(点击屏幕,展示南昌在地图上的位置)过渡: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播放南昌起义视频)师:请一位同学说一下南昌起义有什么意义?生:打响了第一枪,标志着……的开始师:这一声枪响,既是共产党用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也是共产党用武装斗争反击国民党的屠杀,更使得千百万革命群众在黑暗中又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

过渡:然而在当时,面对何去何从这个难题的时候,党的思想是不统一的。

师:在南昌起义6天之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这就是……生:八七会议(点击屏幕,展示汉口在地图上的位置)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答:党在八七会议上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生:清算……确定……决定……师: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请注意,图中站立者是(生齐声毛泽东)。

毛泽东不仅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还贯彻中央的决议,在1927秋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点击展示展示)师:秋收次起义的进攻目标是哪里?生:长沙(点击屏幕,展示长沙在地图上的位置)师:结果?生:失败。

过渡: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一系列工农武装起义。

起义的最终结果如何呢?生:失败。

师:让我们结合材料一起来探究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否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学生讨论):材料一:南昌和秋收起义的目的和结果材料二: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遵照中央指示,进攻湖南省会长沙。

但途中遭到优势敌军的阻击、围堵,部队损失惨重。

未到长沙,队伍由开始时的5000余人锐减到2000余人。

——摘编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材料三: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

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问题:(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寻找到了怎样的革命道路?这条路走得结果如何?(城市中心道路,失败)(2)请结合材料分析秋收起义失败的原因。

客观:敌人力量强大主观:攻占中心城市,照搬俄国革命道路师:(升华)的确,作为处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人,模仿是最初的选择,苏联革命的胜利就是从城市开始而后成功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中国革命者并没有像前辈一样成功。

可见,盲目照搬别国革命道路并不可取,中国革命需要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新路。

(点击展示)(3)该怎么办?生:走自己的路。

(或说转向农村)师:具体来说是(生齐声农村),对,向农村转兵,寻找正确的革命道路。

(点击进入第二篇)师:我们进入第二篇章。

(设计意图:这一块,依托材料,使得学生清晰革命方式转变的前因后果;依托对于书本知识的挖掘,承上启下,引出第二块关于革命道路选择的内容)第二篇一次转兵寻找正确的革命道路过渡:在危急关头,湖南的一个小镇与中国革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师:秋收起义部队前委在这里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呢?请看视频。

(播放视频文家市决策)师:文家市会议上,毛泽东做出了怎样的决定?生:放弃进攻大城市长沙,转兵农村,去当山大王师:文家市转兵,是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开始,是探索中国新的革命道路的开始。

师:毛泽东要去当山大王,那是那座山?生:井冈山(点击屏幕,展示井冈山在地图上的位置)过渡:转向农村,在当时没人知道这条路会不会成功,唯一知道的是这条路充满艰难险阻。

毛泽东的决策,显示了他超乎常人的战略远光和勇气。

(点击展示材料)(强调)选择偏离,是一种勇气。

师:毛泽东他们是如何在农村立足的呢?结果如何(点击展示合作探究2)请同学们根据展示材料,合作探究。

(展示材料)材料一:农村的探索师: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做了哪些事情?生: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师:追问为什么要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分析三者关系。

生:……师:毛泽东在其农村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革命思想?生: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师:(明确)点击展示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有什么意义?生:……总结:这条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路,是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是历史的选择。

过渡然而当时的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城市中心道路,结果如何?请看材料(点击展示材料二城市的执着)师:结果?生:失败师: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革命者的探索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比较,不难看出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在哪里?生:农村!师:的确,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革命道路就在农村。

但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农村相对于城市到底有哪些有利之处?(展示材料三农村的优势)师:农村相对于城市到底有哪些有利之处?生:革命敌人的庞大军队集中在城市,农村相对安全;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又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根本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师:正确革命道路转化为实践就会产生了强大的效果,(点击展示)根据地不断的巩固扩大,星星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势。

过渡:革命的正确道路已找到,是不是意味着中国革命就将迎来它的春天呢?师:正当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蒋介石亲率百万大军前来“围剿”,(展示围剿图片)不过这次并没有像前四次那样成功破解。

这是为什么?请看材料(点击展示)生:组织上……思想上……军事上……师:通过上面我们知道,前几次反围剿在毛泽东指挥下,击退了敌人进攻,为什么换了领导人就失败了呢?我们固然不能迷信英雄主义,但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而言,领袖的作用有时又是无法回避的,俗语不也说嘛“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

对于我们的党而言,党的领导人到底是博古还是毛泽东,这是个问题!(点击展示,进入第三篇)(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补充,弥补课本的空白,让学生明白从反围剿成功到反围剿失利的历史原因;同时过渡到新的内容;同时解决关于红军长征的原因问题)第三篇一次自主,寻找正确的革命领袖师:让我们跟随红军长征的步伐去找寻属于革命的真正领袖。

师:(点击展示示意图)听录音学知识。

师:请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生: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