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城市化

外国城市化

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进城市化的国家,经历过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有现象,因此总结英国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的经验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英国的发展得出以下主要经验:推进城市化必须首先制定正确的计划;农业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采取大城市和小城镇相结合的战略;广泛宣传,争取公众参与和政府决策结合起来。

[“工业化是英国城市化的动力,也是其他国家城市化的动力。

”傅崇兰指出。

英国由于城市化发展较早,因而大城市占据了相当比重。

1800年,世界只有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伦敦。

19世纪晚期,英国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英国城镇人已经占总人的33%,2001 年。

英国的城市化率为89%。

Il_到2005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在此过程中,英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出现过“城市病”,也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

2、加拿大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80%以上,且已经形成了4个明显的城市区域:多伦多安大略湖滨城市群,蒙特利尔城市群,温哥华城市群、渥太华—加蒂诺城市群。

作为一个联邦体制国家,其政治架构是把关于城市的立法置于省政府的立法管制之下,因此各省有自己的城市规划立法体系和政府体系。

其中安大略省在促进区域协调,促进大多伦多地区的形成上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被认为是世界上都市区治理最为典型、经验最为丰富、改革最为彻底、实践最为成功的大都市区。

3揭批伪专家系列之一:误读城市化率可能误判房市前景2009-5-7 全球品牌网宋延庆最近几年来,在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讨论中,城市化率的概念被引用的程度非常高。

相对一部分观点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逐年提高,市场需求将会随之放大,甚至视为房市长期发展的最大利好。

这显然缺乏对城市化率的深入、系统认识,特别是对城市化率的误读可能导致对未来房市做出错误的判断,有误人误己之虞。

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或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通常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率。

城市化率变化趋势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但是如果不综合考虑我国的特殊因素,而简单地用城市化率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既有可能犯严重的逻辑错误。

首先,我国城市化率并不是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真实反应。

我国城市化率是采用公安部门认定的非农业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重,也就是说,它是我国特殊的、怪异的户籍政策下的一项简单的数量指标,它并不是国际公认的城市化率计算方法。

国际公认的城市化率计算基础是城市人口——包括了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各类人口,而我国的城市化率计算基础是非农业人口,其中没有包含农民工阶层及其他部分流动人口。

仅以进城农民工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2008年末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

按照国际公认的城市化率计算基础,至少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因为已基本脱离了农业(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可能还是半工半农),应该计算在内。

按此计算的话,2007年我国实际城市化率应该是55.5%。

计算过程如下:2007年我国总人口132129万人,名义城市化率是44.9%,则非农业人口为:132129万×44.9%=59326万人。

再加上已经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14041万人(考虑到经济危机导致返乡农民工增多的因素,2007年农民工数量肯定高于2008年,所以已是保守计算),则是59326万+14041万=73367万,城市化率为73367万÷132129万=55.5%。

如果再考虑到其它因素,如留在城市工作、但还保留着农村户籍的大量大中专毕业生,长期驻华的外籍人员(近年来,大量香港人在深圳买房子,台湾人在上海、苏南买房子,日韩人在北京租房子),2008年我国实际城市化率可能为58%~60%——远远高于一般预计的46%左右。

2008年美国的城市化率约为77%。

特别说明的是,美国于1970年达到69.9%后的近四十年里,城市化率仅提高了7%,增长率非常缓慢,而此前四十年提高了15%。

从大多数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的历史来看,城市化率达到70%后,增长率就非常缓慢了。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总量多的国情和三十年经济快速增长,使得我国实际城市化率水平已经比较高了。

如果将70%作为城市化率阶段性节点,我国城市化率的发展空间还有10%多一点,并不像有些人预测的那么大。

第二,我国城市化率可能很难超过70%。

对于今后城市发展的估计有种种研究、预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人口等情况,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这其中包含着两重含义。

一是城市化率不会,也不必太高,也不能太高,达到67%可能就差不多了。

如果再高,可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就业不充分,犯罪率高,生活成本高等。

现在看来,如果全国城市化率保持年增长l%的话,实际城市化率达到这个节点最多不到10的时间。

二是中国的城市化绝不意味着,而且也不能以大中型城市为主,而是要充分发掘广大城镇的发展潜力,因为农业和农村的提高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以城镇为居住点的城市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例如美国城市人口中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郊区和城镇。

这个重要“信号”至少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城市化率的增长空间其实并不大,二是前瞻性地研究、开发郊区和城镇应该成为地产商的未来战略之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年1%的城市化增长率能否转化为对住房的有效需求才是问题的核心。

住房市场需求可分为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愿意购买且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潜在需求则是未形成支付能力的需求,潜在需求主要影响远期住房市场运行。

能不能买房主要考察居民购房支付能力,而不是城市化率。

城市化增长率能否转化为对住房的有效需求才是问题的核心。

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并不乐观。

请记住:统计意义上的城市化率的提高,只具有户籍意义、社会保障意义,而不再与真实的城市实际生活人口数及相关生活需求有太大关系,与住房的有效需求关系更不大。

如果误读城市化率,或者放大城市化率的作用,可能会对未来房市造成误判。

欢迎与globrand(全球品牌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宋延庆:兰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从事房企管理咨询已有十余年经验。

(与我联系时,请说明您是在“全球品牌网”看到这篇文章的。

)进入宋延庆文章列表4、寻求答案:为什么日本的城市化率远低于韩国?昨晚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新人招聘会议,我向应聘人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日本的城市化率低于、甚至是大大低于韩国?”该应聘人是人文地理专业毕业的博士,对城市地理很有研究,其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城市化进程的机制问题。

提这个问题,当在情理之中。

发现这个问题纯属偶然。

会前,李晓西院长赠送我们每人一本书《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我在随手浏览中发现,韩国的城市化率比日本高15个百分点。

见下表,这不符合城市化规律。

无论是从时间过程上看,还是从横向空间对比角度考察,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率也越高。

当然,到了高度发达、即城市化率超过80%以后,可能出现逆城市化,但从表中数字看,日本还没有进入到逆城市化阶段。

钱纳里通过对101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分析,认为在一定的人均GNP水平上总有一定的生产结构、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相对应。

即“钱纳里标准模式”。

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韩国,2007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37670美元,韩国1969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2倍。

那为什么其城市化率却低于韩国、甚至低了15个百分点了呢?应聘者解释了几句,我认为没有说到点子上。

在座的梁老师认为,首先应该怀疑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数据真实性不容置疑,就在该书的336页。

数据可比性确实有可能存在问题,因为对于城市和城市人口的界定,世界各国之间很不一样,人口在800人以上的聚落,很多国家就称之为城镇,居住其中的人口就属于城镇人口。

而在中国,800人的村庄有的是,居住其中的人口一般都不属于城镇人口。

但韩国和日本的城市和城市人口统计,估计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这就是说,日本的城市化率远低于韩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因此,这个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我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解释,李老师和梁老师认为有一定道理,但需做进一步考证和分析。

特此寻求答案。

5、新加坡几乎是一个没有农村的国家,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绝大部分,新加坡人又注重城市建筑,境内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街头到处是花圃、草坪,草茂花繁、整洁美丽,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城市人口基本100%。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

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

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

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

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

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

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