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即将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

然而现如今却出现了一方面大量企业用工荒;另一方面,尤其是大学生却面临着就业难,有些地方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已低于农民工群体,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

一边是年复一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一边却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就业难”和“用工荒”在中国矛盾地存在。

本文首先从经济、企业、劳动者各方面分析了这一矛盾现象的直接成因,继而进一步分析,根据根本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从理论上对这一难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与此同时,新春伊始,“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

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
一“两难”直接成因
(一)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
这一点是造成两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又体现在多个方面:首要的一点,是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

简而言之,就是就业并不缺少人,缺的是合适的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40个城市抽样调查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是14%以上,供求之间差距明显。

其次,地域性失衡。

虽然国家已经大兴西部开发,但不容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沿海地区发达城市比广大西部地区更具吸引力,“孔雀东南飞”现象并未得到缓解。

最后,劳动力供求数量不均。

每年达1200万的供求缺口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二)劳动者自身素质不够
一方面,劳动者水平偏低,这可能表现在职业技能上;另一方面,对于自身德期望过高。

尤其在高校毕业生中尤为普遍。

对于高校毕业生,仍然存在着不正确的就业观,认为自己读完大学,理应拥有好的薪酬待遇、发展机会。

心目中的理想工作要求太高,没有切合地结合自身情况。

大学生自身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校所学的知识很可能与企业要求脱钩,这都是自身需要完善改进的。

而对于普通劳动者,则大多水平偏低,很少拥有职业技能。

提高自身素质,摆正就业观,都是劳动者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待遇偏低
“用工荒”并不是真正的无工可用,在中国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亿以上。

企业待遇偏低,不能吸引这些富余劳动力就业,也是一方面直接原因。

举个例子,与新春伊始大多数企业找不到农民工相对的,最近深圳每日万余求职者挤爆富士康,许多求职者一下火车提着被子行李就赶往排队。

“听说这里又涨工资了,每月最多可以拿到3600元,相比其他招聘单位工资高很多”,一名从湖南来深圳打工的求职者说。

由此可见,企业提高对劳动者的待遇,自然能吸引更多的求职者。

二“两难”深入分析
然而,在上述成因中,造成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和企业待遇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我国不健康的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情况是:以加工为特色的第二产业发达,而以服务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仍很不健全。

传统的第二产业的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已经难以提供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农民工体面的工作环境和有良好生活保障的待遇;与此相对,第三产业除了旅店、餐饮、商业,也包括教育、政府、金融、保险,毫无疑问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都比较高。

传统的第二产业正失去吸引力,而我国当前的第三产业又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劳动力,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是造成“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深层原因。

而且,由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单纯地提高企业待遇以希望解决“用工荒”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由于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品链的最低层。

这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的廉价劳动力。

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加工它的中国企业只得到了0.35美元;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中国企业只得到了5美元。

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对于中小企业,把
农民工的工资从800提到1000可能还可以承受,提高到1500可能就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是有限的。

三“两难”解决办法的探讨
(一)产业优化
如上所述,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在于产业优化。

产业优化主要面临两方面的转变:一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持。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提供的平均工资更高、工作环境也更好,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其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是改变当前第二产业处在产业链下游的位置,实现产业升级。

这一点不是意味着放弃原有的产业,而是实现其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上游方向发展。

实现产业升级的方式多种多样,推广自主品牌、做强做大是一条路子。

当然,产业优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二)提倡人文主义,增加劳动者保障
现在中国的一些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压榨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赢利行为,拖欠农民工工资、节假日工作无加班费,无视农民工权益,使普通农民工生活难以保障,难在大城市找到容身之感。

政府在这方面应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监督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企业也提倡人本主义,提高薪酬、增加福利及就业保障,才是吸引农民工就业、缓解“用工荒”当下的解决途径。

(三)转变就业观,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我们大学生,如果打算就业,我们所能做到的更现实的途径是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素质,提前了解劳动力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加强自身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一点应当是自主的过程。

我不同意有些人所说的“学校和企业联合,联手培养用工单位需要的专业对口人才”。

在我看来,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与一般的职业技校是有区别的,不应以企业需要培养人才,仍应当以理论研究作为主要方向。

当然,学校就业处可以对打算就业的学生加以引导,对这些学生另外提供课余的培训等等方法却是可行的。

另外,还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思想大众化,把眼光放长远,不必非得呆在大城市。

大城市就业空间小,生活压力大,相比之下,西部开发、小城市可能有着更大的发展机会。

诺奖学家也推荐中国大学生多到小城市去,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结合自身情况对自己正确分析,定下合理的就业期望。

“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存在,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平等就业观。

同时,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要提前做职业规划,广泛涉猎专业以外的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主动参加职业培训活动和企业招标的面试活动,为今后适应就业市场打好基础。

在大学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集体活动。

培养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自己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逐渐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更要学会如何在一个团体与他人处好关系,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更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