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事权利的本质
【摘要】民事权利是民法的核心,但学界对于民事权利的本质问题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主要有意思说,利益说和法力说三种主流学说。
本文将在对三种学说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追溯权利概念产生的源头以探究权利的本质,并最终得出权利的本质是保护个人利益的方式的结论。
【关键词】民事权利;权利本质;利益说
一、探讨民事权利本质的必要性
民法典章是“书写人民权利的圣经”。
[1]权利在民法中所处的核心地位[2]与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整个民法体系的构建是围绕权利展开,理解和掌握民法也都是从权利主体,权利客体和权利内容等方面入手。
物权、债权、人格权、身份权,知识产权等制度组成了民法体系的主体部分。
民事权利对于民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学界对民事权利本质的主流学说
(一)意思说
意思说作为权利的本质由来已久,是由17世纪德国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萨维尼在对康德的权利定义的理解过程中所提出的。
康德认为:“所谓权利,任何人的自由意志,按照一条普遍的自由法则,确实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意志相协调的全部条件。
”[3]萨维尼则把康德的这一定义表述为“权利是通过确定每个人可以安全行使自由
的范围的规则来调整自由契约条件下相互共存的自由人的活动。
”
[3]根据萨维尼的观点,权利的本质是意思自由或意思的支配,意思为权利之基础,无意思即无权利,权利之本质,归着于意思。
[4] (二)利益说
利益说则同样是由德国法学家耶林所提出。
不同于萨维尼的观点,耶林认为:“权利是国家用法律明确规定并用国家的力量保障公民享受的某利益”。
[5]他甚至因此而被认为是历史法学阵营的叛逃者。
[6]可见,该学说主要是从目的角度来探讨权利的本质,认为权利的本质就是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三)法力说
第三种法力说的创始人是德国法学家梅克尔。
该学说认为权利的本质是主体享有特定利益的法律上之力。
[6]该学说将权利定义为法律为了满足某人的利益需要而赋予他的一种“意思的力”或“法律的力”。
[7]依照此种观点,权利是由“特定利益”和“法律上之力”两个要素所组成的。
所谓“法律上之力”,是由法律所赋予的一种力量,凭借此种力量,既可以支配标的物,亦可以支配他人。
[8]这种观点得到了现今多数学者的赞同。
三、现有主流学说的不足
虽然这三种主流学说都有不同的学者支持其观点,但由于没有一种观点能够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所以对每种观点都有不同程度的质疑。
主张意思说的学者认为,民法最为推崇意思自治,将其奉为基本原则。
在民法中没有哪种权利是主体不能自由选择的[1],因此权利的本质应为意思说。
反对的观点则认为,意思自治并不适用于民法的各个领域。
如物权法领域中的“物权法定”原则。
同时意思说也无法解释无意思能力者或者在毫无意思感觉为何享有权利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首先从意思说产生的源头来看待意思说对权利本质的理解。
这种意思论式的权利概念主张权利是个人按其意志能自由活动的范围,因此权利的本质是意志的自由。
事实上,意思说所推崇的个人意志自由正是个人利益的外在表现方式之一。
不管是康德还是萨维尼对权利的理解,甚至再追溯到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对自然权利的定义[9],所追求的都是个人自由的实现。
而自由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途径,追求自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
由此可以认为,意思说的观点能够为利益说所包含。
法力说乍看之下似乎是意思说和法益说两种观点的结合,在学者中也得到了较多的支持。
但反对此说的观点认为,民事权利并非完全都是通过法律授予,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某些权利存在于立法之先,不能以立法来排除”[10]的情形。
同时,有学者指出“法力说理论是民事权利的陷阱,它必将导致民事权利陷入权利法定化的泥潭。
”[11]
相比以上两种学说,笔者更倾向于利益说的观点,但也并非完
全认同。
利益说从权利实现的目的角度出发,认为权利的本质是一种特定利益,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享有民事权利未必存在对应的利益,受保护的利益也未必同时被授予了权利。
[12]如亲权,代理权,赠与行为、捐助行为等等。
对于权利与利益并不能完全对应的问题,笔者认为那些不能对应的情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这些情形并不能为以前的法学家们所预见。
追溯权利概念诞生的源头可以发现,权利确实是由为保障个人利益实现的观念所指引而产生的。
四、权利概念产生的历史溯源
古代罗马法中并没有对权利做出明确的定义,只是在其立法过程中蕴含了权利的概念。
[13]由于受到古希腊对于正义和法的观念的影响,基于对正义的信仰,古罗马形成了以自然正义和社会正义为基础的权利观。
[14]而源于罗马法的ius一词最早代表的也是正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ius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法学家扩充了其内涵,从而使其具有了权利的意义。
12世纪开始,在个人主义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背景之下,教会法学者在承认ius的传统客观意义之外,开始强调其主观方面——权利的含义。
从而第一次真正产生了对权利的定义。
而近代权利思想的启蒙则产生于14世纪。
中世纪唯名论的大师威廉·奥卡姆从ius主观意义出发,将其区分为自然权利和实在权利。
奥卡姆对自然权利的理论分析成为了近代古典自然权利学说的雏形。
以自然权利为核心的权利思想在之后得
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经过格劳修斯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奠定了以(个人)权利作为民法思维基础的理念,开创了民法权利本位的先河。
五、结论:民事权利的本质是保护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权利的概念源自于正义。
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梭伦就已经在正义概念中引入“给一个人以其应得”[15]之意。
其中“应得的”就是有权利要求得到之意。
而权利、公平等等概念都是在之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正义一词中逐渐引申而来的。
而权利概念的真正明确,则是个人主义融入法学理论的产物。
从而使得权利体现了强烈的个人利益色彩。
甚至可以说,权利就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而存在。
因此,笔者认为,民事权利的本质,并非一种意志自由或法律强制力,也不是利益本身,而是保护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是为了实现正义的一种具体方式。
这是立足于法益说的基础之上,通过结合对其他学说的考察和分析而进一步得出的结论。
有学者也曾将民事权利定义为:“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
”[15] 从权利一词的构成也可以看到,不同于权力,权利的利代表的正是利益的含义,所以权利自其诞生就是为了利益而存在。
有观点认为,权利是一种正当性利益[6],对此笔者认为,判断利益的正当性与否,取决于法律上是否给予了肯定。
阿奎那认为权利即正当欲求,法律会支持人的合法利益,如果法律中没有对某种利益进行
明确,则可以推定,该利益在法律的视野中不具有正当性。
参考文献:
[1]李晓云.民事权利本质思考[j].天府新论,2001(6):59.
[2]德国著名法学家v.tuhr曾谓:“权利系私法的中心概念,且为多样性法律生活的最终抽象化”。
转引自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83.
[3]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41-42.转引自李中原.ius和right的词义变迁——谈两大法系权利概念的历史演进[j].中外法学,2008(4):40-41;533-551.
[4]郑玉波.民法总则[m].台北:三民书局,1998:42.
[5]转引自张蕊、王其生.试论民事权利的本质[j].法学研究,2009(5):72.
[6]参见李中原.ius和right的词义变迁——谈两大法系权利概念的历史演进[j].中外法学,2008(4):533-551; 43.
[7]德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m].王晓哗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76.
[8]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7:70.
[9]霍布斯对自然权利的定义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为保存自己的本性而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使自己权力的自由。
”转引自李中
原.ius和right的词义变迁——谈两大法系权利概念的历史演进[j].中外法学,2008(4):533-551.
[10]蔡名钦.论民事权利的本质[j].法制与社会,2009(1):
33-34.
[11]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67.
[12]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7.
[13]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2.
[14]杨芳.论希腊正义精神和罗马法权利观念[j].怀化学院学报,2004(3):46-48.
[15]魏振灜主编.民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