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②步骤: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学计量数 原子 反应条件 生成物
·山东教育版
(3)意义 ①质的方面 反应条件 。 反应物 、________ 生成物 和___________ 表示________ ②量的方面 质量比 ;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________ 粒子的数目比 。 微观: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______________
·山东教育版
合作探究
考点2 化学方程式
例1:小明同学从S+02 == SO2 中获得以 下信息: ①该反应反应物是硫和氧气;②反应发生条 件是点燃;③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 不变;④反应前后粒子总数保持不变;⑤参 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其中正 确的信息是 ( B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 ④⑤ D.①②③⑤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乱砍滥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 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这个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燃烧 也不支持______ 燃烧 一般情况下,既________
主要用途
灭火、人工降雨、干冰制冷剂、化工原料
·山东教育版
1.物理性质(常温状态下)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无色无味 气态 能溶于水 比空气大
颜色气味
状态 水溶性 密度(与空气的 比较)
无色无味 气态 不易溶于水 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的比较
·山东教育版
例1: 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 A ) 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 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
归类示例
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是( D ) A. 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复习课
·山东教育版
复习目标
• 1、通过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与原因, 能正确解释物质的质量关系,能推断出物 质的组成或化学式。 • 2、通过复习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写法,能 根据反应事实书写化学方程式。 • 3、通过复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正 确计算纯净物或混合物的质量。
化学·新课标(RJ)
第六单元
┃ 碳和碳的氧化物
(3)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①2009年3月28日鞍山市许多市民参与了“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晚上熄灯一 小时。下列说法与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不符合的是________ C 。 A.节约能源 B.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C.欣赏城市夜景 D.关注全球气候 ②低碳生活从细节做起,你的一个低碳举措是 随手关灯 (或双面用纸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 _______________ ___
B. 50 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 积 小于100 mL C. 在100 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 g 过氧化氢和70 g水 D. 1.2 g碳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 生成 4.4 g二氧化碳 ·山东教育版
2、某物质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只生成碳酸钠 和氧气,则该物质中( A.只含氧元素 B.一定含钠元素和氧元素 C.只含钠元素 D.一定含钠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
A.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C.CO2不能支持燃烧
B.CO2不能燃烧 D.CO2能与水反应
第10课时 │ 考点聚焦
CO2 与 CO 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但化学 性质截然不同,这是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而造成 的。
·山东教育版
第课时 │ 考点聚焦
考点2 二氧化碳的制取
(1)反应原理 石灰石 或 ______ 大理石 和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要的药品是 _______ 稀盐酸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装置 固体 和______ 液体 , 不需要 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状态是______ 反应______ 加热,可采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山东教育版
第六单元
┃ 碳和碳的氧化物
典例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例 4 2009 年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中国政府关于减排的承诺充分展示 了中国谋发展,促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目前,“低碳”正成为国民的共识。 (1)CO2 含量增多,温室效应增强。近几十年来,大气中 CO2 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
·山东教育版
第10课时 │ 归类示例
[2011· 杭州]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 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CO2气体通入滴有石 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再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 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 通入CO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 D A. 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B. 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 C. 加热能使CO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 D. CO2具有酸性
化学·新课标(RJ)
第10课时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10课时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山东教育版
产生 循 环 消耗 减少措施 物理性质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和水发生化合反应 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反应原理 实验室制法 制 法 实验装置 收集方法 检验方法 检满方法 工业制法
二 氧 化 碳
性 质
化学性质 用途
O2
能否助燃 能否供呼吸 能否与水反应 能否与石灰水反 应
CO2
第10课时 │ 归类示例
► 类型二
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
命题角度:结合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考查二氧化碳
例2
[2011· 济宁]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现象:
(1)小颖同学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将二氧化碳气 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很快变红色,原因是
·山东教育版
链接中考
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 质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C ) A. 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 B. 用氧气抢救病人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 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答案】C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你
D
认为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山东教育版
第10课时 │ 考点聚焦
考点2 二氧化碳的性质
项 物 理 性 质 化 学 性 质 目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是否有 可燃性 跟水 反应 跟石灰 水反应 二氧化碳
无 色、 ____ 无 气味的气体,在加压 通常状况下, ____ 干冰 和冷却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变成 “________”
比空气________ 大 能溶于水
·山东教育版
第10课时 │ 归类示例
► 类型三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命题角度:结合氧气等气体,以综合实验题的形式考查反应的
原理、装置的选择、操作步骤及验满等。
例3 [2011· 山西]下列有关制取干燥的氧气和二氧化 碳的实验中错误的是( C )
·山东教育版
链接中考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 能达到目的的是( A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 液变为蓝色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 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 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山东教育版
第10课时 │ 考点聚焦
(3)收集方法
大 ,且______ 能 溶于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______ 向上排空气 法收集。 水,只能采用______________
(4)检验与验满 检验:将被检验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 浑浊 ,证明是二氧化碳。 的石灰水变______
瓶口 ,若木 燃烧的的木条伸到集气瓶______ 验满:把______ 熄灭 ,证明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条______ (5)干燥方法 用浓硫酸干燥
查社会热点问题。
例1 [2011· 广安]图10-1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请 据图分析后回答:
·山东教育版
第10课时 │ 归类示例
(或动植物呼吸) (1)自然界CO2的来源途径有化石燃料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写一点);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CO2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 温室效应 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写一点); (3)人类降低空气中CO2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 减少CO2排放,二是增加CO2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 植树造林 消耗CO2的方式或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点燃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例2 硝酸可发生应: 据此回答: (1)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___ 反应 分解反应 。 O2 (2)X的化学式为________,推断的依据为 质量守恒定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硝酸的保存应注意 ________、 低温、避光 __________。
自主研学
考点1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________________总和,等 于反应后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 (2)实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 ______ 原子 重新组合生成其他新分子的过程,因此在反应的前 后原子的______ 种类 没有改变,原子的______ 数目 没有增减,原子 质量也没有改变。 (质量守恒的原因) 的________
化学·新课标(RJ)
第10课时 │ 归类示例
[解析]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 燃烧和动植物的呼吸。(2)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温室效应。(3)植树种草、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都是 我们能做到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