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德国古典哲学的特征及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哲学的特征及代表人物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最初他继承启蒙精神想在实践领域推进康德开创的哲学革命,并在美学、宗教中寻找统一性的原则,后来他重新开始给理论哲学定位,力图按照时代精神,将日渐衰落的哲学改造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它在创建哲学体系时,用逻辑学改造形而上学,并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成果建构了一个既有逻辑环节的发展又体现了现实性诸要素的庞大体系。这是哲学史上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理论体系。
德国古典哲学家门的成就集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在理论上,他们讨论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意识、自我、主体与客体的同一、自然与精神的一致性等多种问题,其深刻性是以往哲学无法与之相比的。在实践上,他们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反对封建专制,期待民族的统一,提倡自由平等、人的道德教育和全面发展,把人的精神需求和能力表达的淋漓尽致,成为当时的进步意识形态。
康德是是衔接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键人物。他的前批判哲学和启蒙哲学思潮有很大的相似性,主旨是对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的唯理性哲学进行批判,以“破”为主。在批判唯理论旧传统、接受经验论新观念的过程中,他终于从“旧形而上学的噩梦”中惊醒,逐步创立了批判—先验哲学,拉开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序幕。《纯粹理性批判》对人的认识能力的研究,对感性、知性、理性三个认识阶段的划分,对超验世界的限制,在哲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实践理性批判》极大地宣扬意志自由。《判断力批判》不仅研究美学这个新生领域的种种问题,更重要的是想从“判断力”中为人的情感能力寻求一种先天的原则,以便使人的知、情、意都能具有先验哲学的基础,从而完成对整个人性作哲学研究的具有先验性质的“人类学”。晚期的康德宣传人类永久和平和做世界公民的思想,这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合拍的。他推崇理性、自由等观念,一“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根本,更是奠定了现代思想的基础。
Thursday, July 14, 2011
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里的位置比较特殊。他在自然哲学、同一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和神话哲学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其成果为世人瞩目。他是从费希特哲学出发的,在早期提倡同一哲学,认为自然和精神都是对“绝对“的说明。他的自然哲学是古典哲学的一颗明珠,充分体现了天才的独创性。他与浪漫派的交往和唱和,也是德国文化史上的辉煌一页,谢林的早期思想毫无疑问应该归属古典哲学范围,但是他在沉寂三十多年后再写的一些晚期作品,尤其是一些讲课,关注神话和宗教中的启示问题,则很难归属此列,倒是与神秘主义。历史主义、存在主义等当代哲学有相通之处。谢林晚期的保皇和保守政治立场,曾受到黑格尔学派、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猛烈批判,直至卢卡奇,对晚年的谢林仍大加讨伐。今天人们则很少提及这段历史,谢林的政治态度在今天似乎已无足轻重,反而是他的神秘主义、推崇东方的思想倾向,更激起人们的兴趣,因为在此可以找到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对话的渠道。
费希特康德批判哲学的直接继承人。他的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和伦理学把康德思想发挥到极致,他创造了意“自我”为核心的、充满辩证法思想的知识论体系,他提出的知识学三条原理,是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极大地提升。在政治上,费希特是法国大革命的拥护者,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反动教会,坚决捍卫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由和人权理念,向统治者索要思想自由。他还身体力行地为德意志民族的解放和复兴而斗争。
德国古典哲学的特征及代表人物
狄尔泰在回顾德国发展史时曾经精辟的指出,每一个哲学时代,都有一个贯穿其中的概念,18世纪的哲学概念是理性,19世纪是精神,20世纪是生命。应该说,理性和精神充分体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特征。
马克思(W.Marx)在回顾德国古典哲学历史时指出:他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体系性,二是实践性。体系性要求哲学首先应该是科学,科学的体现就在于它必须有一条统一的最高原则,有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实践性表明哲学应该关注时代、社会和人生的诸种问题。
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峰,但同时也意味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去世后,德国处在1848年大革命的前夜,在变化了的社会局势下,黑格尔的一些学生还想发展它的学说,有些人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另一部分学生,如大卫.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人,不愿再在老师的旧轨道上行进,他们要批判宗教的神圣性和虚伪性,批判哲学中的“绝对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