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说》PPT教学课件

《师说》PPT教学课件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 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 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 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 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 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 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 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 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 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 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 “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 “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 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是包含 “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 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 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 “业”中的疑难问题。
背景介绍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 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 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 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 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 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韩 愈 像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 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 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 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 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 石)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论点)
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 圣人无常师
三 作《师说》缘由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
概 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 括 态度和标准。 段 落 第2段: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 大 族”的“耻于学师”。 意 第3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
遗:遗漏,丢掉。
小的方面倒要学
明:明智。
习,大的方面反 而放弃不学,我
没看出那种人是
明智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后)动词,学习。 ➢齿:“以……为耻”,意动。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 笑之
➢族:类。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 如此类的说法”。
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 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 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 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 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爱于其其身子也,,择则师耻而师教焉之,是 跟 真从对 是老于 糊师他涂学自啊习己!为,可却耻以, 惑矣。
其:代词,他的;
其:代词,自己。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惑:糊涂,形容词。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
之:代词,代童 子。
习:学习。
句读:句中停顿 的语气所在。
所谓:称呼的, 说的。
字词注音
• 嗟乎! • 句读之不知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 李氏子蟠 • 作《师说》以贻之
• 嗟:(jiē) • 读:(dòu) • 不:(fǒu) • 谀:(yú) • 传:(zhuàn) • 郯:(tán) • 苌:(chánɡ) • 聃:(dān) • 蟠:(pán) • 贻:(yí)
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古代的圣人,他 们超出一般人很 远,尚且跟从老 师而请教;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下:低,形容词。耻:
意动,“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前一个“圣”,圣明的 人,名词; 后一个“圣”,动词, 圣明。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意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能。
圣人没有固定的 老师。孔子曾师 从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郯 子这些人,他们 的贤能都比不上 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盛:地位高。
和他年龄差不多, 道德学问也差不 多,以地位低的 人为师,就觉得 羞耻,以官职高 的人为师,就近
➢谀:阿谀,奉承。
乎谄媚了。”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齿:队列,不齿, 不以为伍。
及:赶得上。
其:副词表反问, 难道?
哎!古代那种跟从老师 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 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 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 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 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 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 是令人奇怪啊!
译 我是向他学习道
理啊!那管他的出 生比我早还是比我 晚呢?因此无论高 低贵贱,无论年龄 大小,道理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存
在的地方。
课文分析
一、第1段 思考: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几个层面来论述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 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 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 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 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 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 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 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 (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 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 比我早一些,我跟从 他把他当作老师;出 生在我后面的人,
乎:介词。相当于“在”和“比” (如果)他懂的道理
闻道:懂得道理。 固:本来
也比我早,我也跟从 他把他当作老师。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
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师:学习。“师道”,即学道 庸 :岂,难道。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论 所存:所存在的地方 道之所……也。 判断句
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4段:说明写作缘起。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译 古时候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一定有自己的老 师。老师,是靠
解惑也
他来传授道理、
者……也 判断句
教授学业、解答
“所以”:“用来……的”
疑难问题的。
“……的原因(缘由)(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术业:学问和 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
✓是:代词,这 样子。
✓而已:句末语 气词,罢了。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 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 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 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 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 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 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 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 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 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 了。
师说
韩愈
目录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解题 背景介绍 字词注音
整体把握 课文分析 写作特点 文言知识类释
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个人的成长、人类的 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教师。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 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产 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但偏偏有一个人 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 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 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 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
2、从师的标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 的风尚。师,动词, 从师学习;道:名 词,风尚。
哎!古代从师学习的 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 了,想要 人没有疑惑 难啊!
耻师焉 明也
论 据(3) 巫医乐师百工 士大夫之族 呜呼,师道之不
(横 比) 不耻相师
位卑,官盛
复……其可怪也 欤
分论点与总论 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二、第2段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 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 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 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再 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