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教学设计案例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①掌握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与作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②熟悉蛋白质生物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
③了解药物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影响。
1.2技能(能力)目标①掌握运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相关知识解释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能力。
②掌握运用影响蛋白质合成的物质的相关知识解释抗生素、DU素、干扰素药理作用的能力。
1.3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学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这一遗传信息表达的重要步骤,培养学生整体上认识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端正的学习态度,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2教学内容
2.1教学重点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2.2教学难点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蛋白质的翻译后加工和靶向输送。
3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及网络讨论。
学生已具备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在本课程第五章(核酸化学)中已经学习了核酸的组成、结构和基本性质,为本章的学习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中医药的思维模式,但是关于生命科
学对中医药的支撑作用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实例,并与中医药相联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让学生逐渐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更好地认识中医药理论。
授课所用的教材是于英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2版),该教材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适合中药学专业使用。
4教学策略
本章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
课下则还有网络学习、交流等教学策略。
将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和功能、参与真核生物翻译的各种蛋白质因子归纳总结,便于学生掌握。
注意采用“对比”的教学策略,详细讲解原核生物的肽链合成过程,对比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翻译过程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
5板书设计
5.1黑板设计①黑板左侧书写章节的大标题及小标题;②画出并复习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在图上圈出本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所对应步骤;③列出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配对的摆动现象列表,圈出其中的非典型碱基配对形式(I-A、C、U,G-U,U-G),便于学生记忆;
④对比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核糖体的组成区别。
5.2多媒体设计①用表格展示全部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密码子的简并性。
②图片展示原核生物核糖体结构,以及核糖体上mRNA、tRNA的结合位置。
③通过图片和动画形式,分别介绍原核生物肽链合成过程的三个阶段:起始、延长和终止阶段,其中的肽链延长阶段包含进位、成肽、移位三个步骤。
④用表格分别列出参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肽链合成过程的各种蛋白质因子及其功能。
⑤列表对比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肽链合成过程。
⑥图片展示蛋白质转运至细胞核、线粒体或其他细胞器的过程。
⑦最后利用PPT将本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并留下课后讨论题目。
6教学互动环节
6.1课堂互动①讲解遗传密码的特点时,对照密码子的简并性和摆动性表格,引导学生讨论两者的对应关系。
②引导学生讨论“阅读框内插入或缺失多个核苷酸时,是否一定会引起框移突变”。
③讲解“蛋白质的靶向输送”时,引导学生讨论蛋白质转运的必要性。
6.2课下思考题①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分有哪些?它们具有什么功能?②遗传密码有什么特点?③原核、真核细胞内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差别有哪些?④举例说明常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机制。
6.3课外自主学习设计指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选题、查阅文献并进行综述。
①常见抗生素作用机制的研究。
②干扰素抗病DU作用机制的研究。
7教学反思
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较好,学生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