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温的观察与的护理

体温的观察与的护理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3.实施
① 核对解释 ② 安置体位 ③ 测量体温 ④ 准确记录 ⑤ 安置病人 ⑥ 消毒用物 ⑦ 绘制曲线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3.实施 ① 核对解释
② 安置体位 ③ 测量体温 ④ 准确记录 ⑤ 安置病人 ⑥ 消毒用物 ⑦ 绘制曲线
携用物至床旁 核对 解释
过低
体温过低(hypothermia) :
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 温低于正常范围
判断标准:体温低于35 ℃ 常见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以及全身衰竭的危重
病人 危险信号
(二)体温过低
1.常见原因
散热过多
产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良或受损
(三)体温调节
生理性(自主性)体温调节
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使产热和散热维持 动态平衡,体温经常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调定点)
行为性体温调节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体温:深部体温、表层温度 临床上所指体温:平均深部温度
常以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下温度为标准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3. 常见热型
(1)稽留热(continuous fever)
体温维持在39.0℃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 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如肺炎、伤寒等
3. 常见热型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0℃以上, 24小时波动在1℃以上,最低体 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对流(convection)
由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交换热量 是传导散热的特殊形式 影响因素:流速、温差大小
蒸发(vaporization)
水分由液态变为气态带走热量 1g水蒸发散失2.43KJ热量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湿度 不显汗:皮肤300ml,肺500ml。 发汗:在35℃以上环境中主要散热方式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体温过高 (hyperthermia) 发热(fever) 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是临床常见的症状 原因: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腋温>37℃ OR 口温>37.5℃
1.发热的程度
取出体温计 消毒液纱布擦拭:手—汞 读书 记录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3.实施
① 核对解释 ② 安置体位 ③ 测量体温 ④ 准确记录
⑤ 安置病人
⑥ 消毒用物 ⑦ 绘制曲线
肛温测量后擦拭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3.实施
① 核对解释 ② 安置体位 ③ 测量体温 ④ 准确记录 ⑤ 安置病人
机体利用 热能散出
(二)产热与散热
1 产热过程 化学方式
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肌肉活动
部位:肝脏、骨骼肌
影响产热的因素
增加产热因素
a.食物氧化
b.交感N兴奋→代谢率上升
c.甲状腺激素→代谢率上升
d.骨骼肌运动
减少产热因素
a.禁食
b.肌肉运动减少
(二)产热与散热
2 散热过程
物理方式
作肛温和口温对照复查 6.若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应及时清除口腔内碎玻璃,
骤降:肺炎、疟疾;偶尔导致虚脱或休克 渐降:伤寒
3. 常见热型
热型(fever type):有一定特征的体温形态 稽留热(continuous fever)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① 核对解释
② 安置体位
③ 测量体温 ④ 准确记录 ⑤ 安置病人 ⑥ 消毒用物 ⑦ 绘制曲线
直肠测温
•侧卧 •俯卧 •屈膝仰卧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3.实施
① 核对解释 ② 安置体位
③ 测量体温
④ 准确记录 ⑤ 安置病人 ⑥ 消毒用物 ⑦ 绘制曲线
口腔测温法:
• 将口表水银槽一端斜放于病人的舌下热窝 处
•体温37.2-37.5 ℃者一天测量两次(2pm、6pm)
如有•异体温常3应7.6及-3时8.4与℃医者生一天联测系量四次( 6am-10am-2pm-6pm)
•体温38.5 ℃ 以上者一天测量六次( 2am-6am-10am-2pm-6pm-10pm) •体温恢复正常连测三天,逐渐递减每日测量次数
(一)正常体温
口腔舌下温度为37.0℃(范围在36.3~37.2℃) 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 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3~0.5℃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换算
摄氏温度(℃)&华氏温度(oF) ℃与0F的换算公式为:
℃=(0F-32)×5/9 0F=℃×9/5+32
(二)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的程度可以划分为:
低热 37.3~38.0℃(99.1~100.4℉) 结核病、风湿热 中等热 38.1~39.0℃ (100.6~102.2℉) 一般感染性疾病 高热 39.1~41.0℃ (102.4~105.8℉) 急性感染性疾病 超高热 41℃ (105.8℉)及以上 中暑
消毒方法:
口表、腋表:
体温计浸泡于消毒液中,5分钟后取出,清水冲净、擦干, 将汞柱甩至35℃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容器中浸泡30分钟 后取出,清水冲净、擦干后放入清洁容器中备用
肛表:
用消毒液纱布将肛表擦净,再按上法另行消毒
(二)体温计的消毒和检查
2.检查方法:
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内放入 已测好的40℃的温水中,3分钟后取出检视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疾病等
3. 常见热型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然升至39 ℃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 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再次升高, 并反复发作
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常见于疟疾等
3. 常见热型
(4)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4. 发热病人的护理
(4)保证休息
4. 发热病人的护理
(5)促进舒适、预防并发症
口腔护理 皮肤护理:皮肤、床单位 安全护理:防止追床、舌咬伤
4. 发热病人的护理
(6)健康教育:
监测体温方法 家庭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 病人易产生焦虑和恐
惧心理,应经常巡视病人, 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作好心理护理
• 嘱病人闭嘴用鼻呼吸 • 3分钟后取出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3.实施
① 核对解释 ② 安置体位
③ 测量体温
④ 准确记录 ⑤ 安置病人 ⑥ 消毒用物 ⑦ 绘制曲线
腋下测量法:
• 露出腋下,擦干汗液 • 将体温计放腋窝深处并紧贴皮肤 • 嘱病人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 • 10分钟后取出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体温在一日中的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发热等
3. 常见热型
4. 发热病人的护理
• 病情观察 • 降温 • 饮食调养 • 保证休息 • 促进舒适 • 健康教育
4. 发热病人的护理
(1)病情观察:
•定入院时时测体量温体正温常的:患高者热,病一人天测:量4四小次时体温/次(;6am-体10a温m-恢2pm复-6p正m)常,3连天 后续,测量逐三渐天递,减如至体温每正日常1,-2改次为每天测量一次(2pm) •密发热切患观者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精神状态等,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 态平衡
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的必要条件
(一)体温的产生
体温由产热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 释放能量
50%以上能量 体热 维持体温 不足50%能量 三磷酸腺苷(ATP)高能磷酸键中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散热器官
皮肤、呼吸、排泄
辐射(radiation)
热由一个物体表面到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物体表 面,通过电磁波传递
是低温环境中主要散热方式60%。 影响因素:皮肤与环境温度差、有效辐射面积
传导(conduction)
机体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物体 由温度高的向温度低的部位传导 影响因素:导热性能、接触面积、温差大小
出现以下情形不能使用:
若读数相差0.2℃或以上 水银柱有裂隙 水银自行下降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1. 评估
病人年龄、病情、意识、治疗 30min内有无影响测量体温准确性的因素 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2.计划
病人准备 护士准备 用物准备 环境准备
骤升:肺炎、疟疾 渐升:伤寒
2.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2)高热持续期 特点:
产热≈散热 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
表现:
热性面容; 心率增加(体温每上升1 ℃,心率增加10—15次/分); 头痛、惊厥、昏迷、恶心、便秘、腹胀、口干、尿少
2.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3)退热期 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 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⑥ 消毒用物 ⑦ 绘制曲线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4.评价
① 病人安全 ② 方法正确,结果准确 ③ 有效沟通
测量体温注意事项
1.测温前清点体温计数目及有无破损 2.测量部位的选择要依据病情 3.排除影响因素,如剧烈活动、进食等 4.为婴幼儿、重病人测温时,护士应在旁守护 5.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时,应在病床旁监测,必要时
程度
轻:32~35℃ 中:30~32℃ 重:<30℃ 致死:23~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