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中考语文面对面 专题五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

湖南省中考语文面对面 专题五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

动作描写(xx衡阳)
对人物个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






语言描写(7年3考)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肖像(外貌)描写
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以及仪态等的描写。
心理描写
对人物心理的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作用
欲扬先抑
特 征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对象。
作 用
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示 例
《白杨礼赞》第七段中,作者先抑写白杨树和其他树相比
,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笔锋一转扬写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肯定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对 比
特 征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比较。
作 用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示 例
《石榴》中,作者将石榴树和其它树木对比突出石榴树不畏炎热的品格,总结出石榴树是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如有侵权请你们的配合!
铺 垫
特 征
在主要人物、时间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作的描写。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是“显性”的。
作 用
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示 例
《囚绿记》中,作者在“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作铺垫。
伏 笔
特 征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答题规范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肯/否定语气,突出(强调)了……,引起读者反思。
示 例
丰子恺《山中避雨》:“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以反问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5. 常见表达方式
记叙
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以插叙、倒叙作为考查重点)
夸 张
辨 析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 用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拟 人,
辨 析
把物当人来写。
作 用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有趣。
答题规范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作 用
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便于抒情,更有气魄。
答题规范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示 例
朱自清《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描写出了春天到来的景象。
反 复
辨 析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
作 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作 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避免叙述的呆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技巧点拨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②开始追叙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③追叙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示 例
《海燕》中,作者用倒叙的方法描写故乡的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动的场景,然后再回到现实,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情感,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烘托渲染
特 征
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或特点)鲜明。
作 用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示 例
《故乡》中,作者用不同色彩的语言描绘环境,烘托渲染气氛。写今日之故乡,语言低沉、冷峻,展现的是一幅炭笔画,衬托出人物心情的“悲凉”;写昔日之故乡,语言明朗、热烈
,展现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水彩画,这明朗的环境正是少年闰土和迅哥儿纯洁友谊的背景。
答题规范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句子表现的情感)。
示 例
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连续反复使用“盼望着”这个动词,强化了期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反 问
辨 析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 用
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顺叙
定 义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 用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技巧点拨
从表时间推移、空间转换等关键词入手。
示 例
《树林和草原》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了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
4.常用修辞手法
比 喻
辨 析
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文体知识梳理
1.记叙文的六要素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举例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作 用
使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示 例
《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不正面描写对象,而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7.常见表现手法
衬 托
特 征
为了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衬托双方属类可以不同,是主次关系且被衬托的主体可以不出现。
作 用
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示 例
《我的老师》中,作者用老师来之前的“纳闷和痛苦”“疲倦和寂寞”和后来对生活的乐观相对照,从反面衬托了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设置
悬念
特 征
设置疑团,不作解答。
作 用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使文章情节曲折起伏。
示 例
《铁骑兵》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在文章第二部分,作者通过设置多个悬念,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显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技巧点拨
一般出现在文章中间,是对顺叙、倒叙的补充说明。
示 例
《故乡》中,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我”脑中闪现的少年闰土的形象,就是插叙。将闰土过去与现在的形象及生活境况进行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倒叙
张家界)
定 义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
运用了……(肖像(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特点
作用
自然环
境描写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象 征
特 征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 用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示 例
《白杨礼赞》中,作者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⑤为……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揭示主题。
社会环
境描写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风俗风貌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为人物性格的描写作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作 用
①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示 例
杨朔《铁骑兵》:“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的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中用“流星”形容骑兵行动迅速,神出鬼没。
事件发展变
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我的老师》,作者以莎利文老师给自己的教育和帮助、对自己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