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理想的学生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生是主体,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
没有了学生,教育也就是不存在了。
我认为未来社会的顶梁柱应具备什么样的优秀素质呢?
一、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
成人和成才是同一道理,不成人也就是不能成才。
优秀的学生应该把道德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爱和同情心是品行端正的两个重要的表现。
可以说,一个没有爱和同情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
爱应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爱一草一木、一树一花、小动物、父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到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到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上写“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
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苏霍姆林斯基驳斥道,一个人如果连他的母亲都不爱,他还能爱什么呢?
爱心无价!培养一颗爱心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颗爱心,其他的品质都是爱心的延伸。
只有爱,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只有爱,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谛;只有爱,才能感受到人类的伟大。
同情心也是品行端正的重要体现。
一个没有同情心的学生在“冷酷”
对待他人的同时,也会被社会所“孤立”。
品行端正的另外一种表现是要有公正性。
此外,学生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也是学生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理想的学生,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学生。
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的形成。
学生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才能创造世界,创新生活。
创造性的个人特征并非是天生的,它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只要做个有心的人,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形成创造性的个性特征。
三、理想的学生,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
自信心是一个优秀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拿破仑•希儿也曾经说过,“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创立事业之本,信心是奇迹。
”这些学者的思想与观点都充分地表明了自信心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导。
拥有坚强意志的学生通常是一个乐观的人。
生活中乐观的人视困难为常情。
“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而悲观的人往往人为地夸大困难,被困难所吓倒。
只有乐观的人才能正视外部的阻力和内心的障碍,勇敢地面对困难,经受逆境的考验。
英国作家萨克雷在《名利场》中写到:“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一名优秀的学生应永远微笑着面对生活,正如普希金所说的一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哭泣,相信吧!美好的一天一定在等着你。
”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就宛如大海里的朵朵浪花,只有以正常的心态看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才会使我们年轻的学生培养起坚韧的意志,创造出未来美好的生活。
四、理想的学生,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的学生。
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为我们精神生活充实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与条件。
我们应该尽情地享受和利用,尤其是青年学生。
因此,我们常把一个身处现代社会却不懂得欣赏音乐,没有文学修养,对球类运动一窍不通,对博物学没有了解,不能熟练操作电脑的学生比喻为“读书机器。
”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及一定的特长技能,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理想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
我们处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能源的竞争、产品的竞争等无处不在。
然而我们又处在一个要求广泛合作的时代,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绝大部分的工作必须通过许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时代已基本过去了。
合作和竞争并存,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的时代特征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我们应树立竞争意识,并将竞争纳入有序的状态和友好合作的氛围当中。
从宏观角度讲,未来社会更需要大兵团作战、多学科合作、善于凝聚人力和人心、团结众人的力量去努力和奋斗。
从微观角度讲,善于合作也是心理健康和个人人格发展的基础。
因为人生活在世界上,自身的感受常常取决于别人对他的感受,自身的快乐常常取决于周围的人是否快乐。
善于合作不仅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而且也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
生活处处由于快乐,生活时时有快乐。
别人在困难、烦恼时,你帮助了他,关键时刻伸出友谊之手,那么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来帮你,从而大家都感受到人世间做人的无穷乐趣。
一一颗快乐的心对待别人的人通常也会得到同样的快乐。
那种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不与人交往的人是享受不到与人相处的快乐的,应此,学生从小学会与别人相处、学会如何与人合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学生社会的小天地实际上就是大社会的缩影。
在那里,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和别人打交道,感受生活,形成初步的人际关系的准则。
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怎么与人相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他们在学生时期所获得的与人相处的经验。
通常在学校里有很多朋友,受老师、同学欢迎
的学生,在毕业工作后一定也是个善于处理社会各种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的人。
反之,那些在学校中孤僻、自我封闭、不爱和人打交道的学生,在毕业工作后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必然会四处碰壁,成为人见人畏的“怪人”。
那么,怎样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呢?①学会理解别人、谅解别人。
古人讲“士为知己者死”,我们今天讲“理解万岁”,强调的都是理解的重要性。
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分歧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就比较容易理解他人的所作所为了。
②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要学会赏识其他同学。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我们合作的目的是扬长避短,学习别人的长处,在人际关系的相处中,同学之间才会接纳。
③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应保持适当的距离。
人和人之间是有无形的距离的。
达不到或超过这个距离,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现实生活中,很多朋友关系闹僵就是走的太近的缘故。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为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同学之间互帮互学能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孔子云:“独学而无又,则孤陋而寡闻。
”人的性格固有先天自然的一面,但更需要的是后天的培养。
每个优秀的学生都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努力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和人交往接触,形成良好活泼开朗、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学生的发展
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毛泽东曾对下一代提出殷切希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忠心希望每个学生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为实现中华腾飞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