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教育思想及对现代社会教育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及对现代社会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 ;教育思想 ;现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G40 -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5149 (2007) 03 - 0059 - 03
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精神 ,历经数千年 ,形成一 种比较稳定的心理价值取向 ,深藏于人们的心理结 构中 ,根深蒂固 ,世代相传 ,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 影响高等教育的目标 、内容 、进程 、规模 、质量 ,影响 改革发展的速度与方向 。这种潜意识的价值取向形 成和影响的长期性 ,构成一种“历史惯性”无论是外 部冲击力 ,还是内部分化力 ,只要不突破其“弹性限 度”,一般很难出现“断裂”,而会产生“反弹”,按照自 身逻辑发展规律 ,缓慢地调整 、修正 ,继续顽强地按 照自身价值取向发挥作用 。充分认识和利用这种 “历史惯性”,对弘扬民族先进文化 ,推进教育改革 , 是十分必要的 。
一 、有教无普及教育的萌芽 “有教无类”〔1〕作为一个命题 ,首先是有孔子提 出来的 。依据文字训诂以及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 践 “, 有教无类”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 ,从人的外 在性来看 “, 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 ,部分地域 与国别 ,不分贵族与平民 ,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南北 朝皇侃疏曰 “: 人乃有贵贱 ,宜同资教 ,不可以其种类 庶鄙而不教之也 ; 教之则善 ,本无类业”〔2〕。第二 , 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 , “有教无类”是指不论智愚 、不论品行善恶 ,只要诚心 求教 ,都当给与教育 。南宋朱熹便是从这一角度来
在儒家看来 ,学习知识作为一个过程 ,它是永无止境 的 ,如孔子曾说 “: 加我数年 ,五十学《易》,可以无大 过矣 。”《史记 ·孔子世家》也记载 :“孔子晚年而喜 《易》,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真正做到了活到老 , 学到老 。儒家强调“乐学”,目的在于达到“博学”,而 广博的知识条件 ,则是一个教师所必备的 。孔子主 张 “, 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即含有在“博学”的基础 上走向“专精”的思想意蕴 。孟子则明确提出了“博 学而详说之 ,将以反说约也”〔12〕。主张既要广泛学 习 ,又要加以融会贯通 ,掌握要领 。
二 、学不厌与教不倦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一代宗师 ,他本人 就是一个虚心好学的光辉典范 。他认为 ,学习是为 了充实与提高自己 ,在别人面前的炫耀 ,因此 ,为学 应该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 ,即“为了知之为知之 ,不 知为不知 ,是知也”〔6〕。孔子反对那种“亡而为有 、 虚而为盈”〔7〕的求学态度 。孔子所称道的是“以能 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 ,实若虚 。”〔8〕正是有 了这种基本态度 ,所以 ,孔子好学不倦 。他说 “: 盖有 不知而作之者 ,我无是也 。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多见而识之 。”〔9〕孔子还强调“乐学”。指出 :“知之 者 ,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 ,不如乐知者 。”〔10〕孔子本人 便是“乐学”不厌的 。孔子认为 “: 饭疏食饮水 ,曲肱 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也曾这样评价自己 :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千室之邑 ,必 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崇尚实若 虚 、有若无 。“吾有知乎哉 ? 无知也 。”孔子重视学人 之长 ,不己之短 ,他说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 ·60 ·
2007 年 05 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第 13 卷 第 3 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May. 2007 Vol. 13 No. 3
儒家教育思想及对现代社会教育的影响Ξ
王 正 ,张 巍
(长春师范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2)
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儒家的德育思 想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德育体系 ,也是大有帮助 的 。我们认为 “, 学也者 ,学做人也”与“教也者 ,教做 人也”,应该是辩证统一的 。儒家创造了具有中华民 族特色的教育方法 ,并通过这种方法塑造出理想的 人格典范 ,为全社会所追慕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中华民族一代代英才的出现 ,都与儒家所塑造的人 格范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可否认 ,在我们现实教 育中 ,或多或少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 。这是 一种误区 ,必须予以纠正 。现代化的教育 ,必须服从 于现代化建设 ,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必须是既有丰富 的文化知识 ,同时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这一点 上 ,儒学的主张 ,仍可借鉴 。
Ξ〔收稿日期〕2007 - 03 - 15 〔作者简介〕王正 (1963 - ) ,男 ,内蒙古赤峰人 ,长春师范学院副教授 。
·59 ·
也”。〔5〕指出人的先天本性本来没有多大差别 ,只是 由于后天的不同 ,才产生了人的能力的差别 ,通过教 育 ,人人都有可以革新自我 。同时 “, 有教无类”的主 张 ,是孔子“仁者爱人”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 “, 泛爱 众”必然要扩大教育范围 ,让平民子弟也充分享受教 育的权利 。“有教无类”的提出无疑是一种进步主 张 。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沉闷局面 ,掀起了文化 下移的巨浪 。孔子针对春秋以前的“有类”教育 ,创 办私学 ,以“有教无类”与之相对抗 ,打破了奴隶主贵 族对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密切了教育同社 会的关系 ,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 ———“士”的壮 大起了推进作用 。在“有教无类”的原则下 ,孔子为 当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如善于辞令的子贡 , 游说于列国之间 ,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和大商人 ;冉 有为季氏宰 ,辅佐季氏治鲁 ;子路仕于卫 ,等等 。他 们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作出了很大贡献 ;它 打破了华夏与华夷的族类界限 ,招收弟子不分种族 , 不分国籍 ,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 ,对于传播华夏的文 化交流 ,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孔子所提出的“有 教无类”的主张 ,含有“教育平等”的意思以及普及教 育的倾向 。他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 平等”的原则 ,早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 远 。孔子之后“有教无类”的主张推动了中国教育的 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延续孔子的“有教无类”的 教育思想 ,实行普及教育 ,让所有的公民都能受到良 好的教育 。
〔摘 要〕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 。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 ,他们也大 多数既是思想家 、政治家 ,而同时又都是杰出的教育家 ,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 说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 ,基本上就是尊孔读经的入学教育 。儒家教育思想的许多积极因素 ,多来源 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 。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 富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许多成分 ,在现代社会中 ,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三 、德才兼备
儒家的教育目的集中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 所以 ,儒家尤其重视德育 ,并形成了以德育为中心的 教育体系 。儒家从“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 ,论 证贤才的标准便是“仁德”修养 。孔子首创私学 ,便 以培养“弘道”君子为目标 。在孔子看来 ,君子人格 的第一要义即是“依仁”“、立礼”,即必须体现品德修 养的内外和谐与统一 。孔子说 “: 质胜文则野 ,文胜 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18〕为了实现这一人 格追求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六艺”教育传统 ,以 《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来教育
解释的 ,他说 “: 人性皆善 ,而其类有善恶之殊着 ,气 习之 染 也 。故 君 子 有 教 , 而 不 当 复 论 其 类 之 恶 也 。”〔3〕孔子自己曾说 “: 自行束 以上 ,吾未尝无悔 焉 。”〔4〕孔子收徒弟要姓“束 ”,恐怕他看中的不是 “束 ”的财富价值 ,而是弟子对老师的敬意及求学 态度 。孔子也不拒绝教诲品行不良的学生 。如“互 乡难与言 ,童子见 ,门人惑 。子曰 ‘: 与其进也 ,不与 其退业 ,唯何甚 ? 人洁己以进 ,与其洁也 ,不保其往 也 。’”这种重发展轻以往的态度 ,展现了孔子作为一 个大教育家的宽广胸怀 。
弟子们 ,要求他们在 ,孔子提
出了刚 、毅 、木 、讷 、孝 、忠 、信 、勤 、义 、勇 、敬 、诚 、恕 、 温 、良 、恭 、俭 、让 、谦 、和 、宽 、敏 、惠等一系列德目 。 孔子要求他的学生 ,体“仁”要有自觉性 ,并提出了 “九思”的原则 ,所谓“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 恭 、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南 、见得思义”〔19〕。孟子继 承和发展了孔子重德的思想 ,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 提出了“明人论”的教育主张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 义 ,夫妇有别 , 长幼有序 , 朋友有信 。”〔20〕在此基础 上 , 孟 子 把 教 育 的 内 容 概 括 为“申 之 以 教 悌 之 义”〔21〕。儒家重视德育 ,并不完全忽视了以受教育 者的“才”的问题 ,才能问题也使儒家非常注重的一 个方面 。孔子说 “: 诵《诗》三百 ,授之义政 ,不达 ;使 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荀子所要求的 培养的大儒 ,则是“用百里之地 ,而千里之国莫能与 之争 ;笞捶暴国 ,齐一天下而莫能倾的人才 。”〔22〕是 既有丰富的学识又能辅助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政治 家。
孔子不仅把“有教无类”作为一个口号提出来 , 而且 ,在教育实践中 ,孔子把它付诸于实施 。相传孔 门弟子三千《,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姓名这 77 人 。从地域上看 ,孔子弟子来自鲁 、齐 、晋 、宋 、陈 、 蔡 、楚 、秦等国 ;从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看 ,既有贵族 出身的南宫敬叔 、孟懿子和司马牛等 ,也有“贱人”出 身的仲弓 、鲁之“鄙人”子张 ;从经济状况看 ,既有“家 累千斤”的子贡 ,也有身居陋巷 ,过着“一箪食 ,一瓢 饮”的清苦生活的颜渊 ;从年龄上看 ,既有比孔子小 4 岁的秦商 ,也有比孔子小 50 岁的公孙龙 。这些都 说明 ,在孔门私学中 ,的确是不分民族 、不受等级 、地 区 、年龄等的限制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 ,也是基 于他对人性的认识 。孔子认为 “, 性相近业 ,习相远
儒家注重德才兼备的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的影 响是巨大的 。如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宰相魏徵曾指 出 “: 今欲求人 ,必须审访其行 。若知其善 ,然后用 之 。设令此人不能济事 ,只是才力不及 ,不为大害 。 误用恶人 ,假令强干 ,为害极多 。”体现了一种德才并 用 、以德为先的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 ,德才并重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 ,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如明末清 初的启蒙大师们 ,对“空谈误国”深恶痛绝 ,同时力倡 经世致用之学 ,他们的才德标准 ,既着眼于实际技 能 、实际知识 。在中国历史上 ,正是由于德才并重的 教育思想的实施及维护了统治秩序 ,也促进了历史 的前进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