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论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论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目录第1节隋唐教育发展背景 (3)第2节隋唐的文教政策 (3)2.1 崇儒兴学 (3)2.2 发展科举 (4)第3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5)3.1 中央官学 (5)3.2 地方官学 (5)3.3 私学 (5)第4节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6)4.1 孕育期 (6)4.2 形成期 (6)4.3 复兴期 (7)4.4 延续期 (7)参考文献: (7)摘要隋唐教育与儒家教育思想关系密切,儒家教育思想推动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的同时扩大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力。

二者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隋唐统治者实行崇儒兴学的文化教育政策,从而把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隋唐、儒家教育思想、教育发展隋唐是中国古代教育最有成效的时期, 曾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隋唐时期的教育,是适应隋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较大变革而形成的,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1节隋唐教育发展背景隋朝结束300多年分裂对立的局面,形成南北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

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

各地纷纷广建学校,关东地区学者众多,儒学一时兴盛。

南北朝儒学流派不同,说经各有义例,到隋朝时没有统一的经典,使得科举制度在明经考试方面仍然困难。

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开助佛儒。

隋朝灭亡之后,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改进政治法律上的不足之处。

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唐在隋修订的《开皇律》的基础上,再次修订,称为《贞观律》。

永徽年间又对峙逐条解释、谓之《律疏》。

官制的改善,法律的健全,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2节隋唐的文教政策2.1崇儒兴学隋唐时期教育蓬勃发展, 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重视文教、“以文兴国”的基本国策, 使儒家学说和孔孟之道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 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具有了国家法定的意义和保障。

这一点也正是对儒学与教育关系的具体揭示。

所谓“以文兴国”的基本国策, 实质上就是复兴儒学, 复兴孔孟之道, 把儒家的学说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 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这正是隋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为适应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再建及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隋唐建立了以儒学为主体的层次严密、上下贯通、系统完整的学校体制, 并从教育政策、方针、目标、设施、教材、教师、学生各方面给予了系统的保障。

而私学和其后的书院, 作为一种补充形式, 亦为教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

以儒学教育为主体的学校体系实际上是宣传儒学、发展儒学、培养儒士的重要措施和最适宜的场所。

2.2发展科举隋唐教育建立了一种较为客观、公正、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和人才考察制度, 将社会的人才选拔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育人社会选人有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学的风气。

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和士子学风有着深刻影响。

科举是国家选拔官吏的手段, 学校是培养官吏的场所, 二者是矛盾的统一。

学校培养出来的士, 须经科举选拔, 取得吏部试的资格, 经吏部试及格方能授官。

由于生徒可以取得参加科举的资格, 从而有做官的机会, 这就调动了地主子弟, 特别是寒门庶族子弟学习的积极性。

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 这就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唐代的国子、太学、四门学教学计划, 都是按科举九经取士的要求安排的。

隋唐亦建立和实施了系统的实科教育体系。

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创举。

它对提倡科学、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人才, 有直接推动作用。

隋唐实科教育为世界实科教育之先, 体现了我国古代。

教育的科学精神。

唐代实科教育在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艺的同时, 十分重视视职业道德教育。

确立献身科学事业的理想, 服务于天下国家, 是唐代实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儒家关于“开物成务”必须服务于“利用、厚生、正德”的思想, 是实科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从儒学而论, 它是孔子所创立、后儒所继承发展以“仁爱”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

儒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和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

儒学之所以能发挥如此重大的历史影响, 重要原因之一是有赖于教育的推动。

第3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3.1中央官学隋朝有中央专设的学校--中央官学,初称国子监,隶属于太常寺,教授不同学科。

学科基本有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

唐代亦有中央专设的学校。

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国子监作为教育行政机构,下设多个部门,分工管理监内教育的有关事务,明确各自不同的职责。

唐代还继承了随带中央官学的一些管理制度,并根据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加以发展。

唐代的中央附设学校是利用行政部门人才资源和业务设备的资源,附设一些学校,并有由这些部门管理。

3.2地方官学隋代国家重归统一,但由于立国较短,虽隋文帝、隋炀帝皆设庠序郡县之学,但实际上“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唐代地方官学制度,据《唐六典》载,京都学生80人,大、中都督府学和上州学各60人,下都督府学和中州学各50人,下州学40人。

县学也根据京县和上、中、下县学生名额从50~20人不等。

各学均配备博士、助教若干人,依学生数而定,学生满60人设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50以内设博士、助教各1人。

府州医学自贞观三年(629)始设,置医药博士及学生若干人。

崇玄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设立。

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习内容虽以“九经”为主,但要求较低,只要达到通一经或“未通经,精神聪悟,有文词史学者”,即可毕业,升入中央官学之四门学。

地方官学学生在校除习“九经”正业外,还须兼习吉凶礼,凡地方公私方面,有举行吉凶仪式时,即令学生前往演礼,礼毕返校。

崇玄学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等。

3.3私学隋唐时代除官学外,还有私学。

当时名师大儒,多聚徒讲学,传授经业。

如隋代的王通,是一个大儒家,门弟子遍及郡国,唐代有名的卿相皆出其门下。

曹宪在隋时已聚徒教授。

学生常数百人,当时公卿以下,亦多从之受业。

除经学大家或大文豪的私人教学之外,乡村里面还有私立的小学。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为《居易集》作的序上说:“予常于水平市见村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

’”可见那时私立的乡村小学是存在的,又可见当时学诗的风气已深入到了乡村。

第4节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4.1孕育期隋末,以王通为代表。

隋唐时期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是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以儒学为重要特点。

汉以后隋以前是思想史上最自由的阶段,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仍,一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各种思想乘势而上。

隋代时间不长,文帝是想有所作为的,他从多方面对社会进行整治,如在社会风俗方面,他提倡俭省,甚至企图以政治力量来改革当时的浮艳文风,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因文笔华艳竟至获罪。

但积重难返,多种举措收效甚微。

大教育家王通曾向文帝奏太平策十二策,深受文帝赏识,但终因公卿不悦,王通乃归。

隋炀帝当政时,统治阶层和社会矛盾激化,王通退而从教,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有门徒千余,如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房玄龄、薛收等,杜淹《文中子世家》载:“门人自远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钜鹿魏征、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而受王佐之道焉。

”王通晚年正值隋末政治腐败,退续六经,聚徒讲学,希望以教学为手段,恢复魏晋以来衰落的儒学,客观上为唐王朝培养了不少宰辅之材。

这一阶段为唐代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作了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4.2形成期唐初,以孔颖达为代表。

孔颖达奉诏撰疏《五经》义训,适应唐朝开国立统的需要,他撰正义容纳各家,吸收汉儒的解释,又吸收了魏晋玄学的成果,使经学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形成的南学、北学之争,而归于一统。

因此唐代的孔颖达一统儒学和汉代儒学一统在目的上比较接近,在方法上却大不一样。

这一阶段是唐代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期。

4.3复兴期中唐,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

唐王朝经安史之乱,走向衰落。

贞元、元和出现中兴迹象,以韩柳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打着复古旗号,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整饰社会风尚。

他们想从思想意识方面来拯救社会,促进中兴局面的出现,从而巩固唐王朝的统一。

因为此前的统治者如武则天、唐玄宗等倡导佛道,加之安史之乱对社会的破坏,促成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反思,一批文化精英大力倡导儒学,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一阶段是唐代儒家教育的复兴期。

4.4延续期唐末,以皮日休为代表。

当时社会动荡,皮日休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高举儒学和孔子的大旗。

社会要安定就要去除人的罪恶本性,而手段则是教育。

这一阶段是唐代儒家教育思想的延长和伸展期。

隋唐教育之浓厚的儒学特色清楚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教育是育人、树风的手段,而儒学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或培养人才, 或提供统治思想, 都是维系封建统治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1]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6[2]薛瑞泽.论隋朝的学校教育[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4[3]冷向宇. 试论隋朝的学官选任[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03[4]张屹,周润年.唐蕃关系视野下的中央官学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2013.01[5]许强.论隋唐教育与儒学的密切关系[J].菏泽师专学报,1998.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