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学期学情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3.9
一、(15分)
1.B(A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但有错别字,“祜”应为“怙”;c项“荠菜”和“药剂师”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D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各不相同,但“陷井”应为“陷阱”)
2.正确答案为C。
(A中引号内的问号应改为逗号,句号应改为问号。
B中“俗话说”后面的逗号应删去,因为它跟后面引文衔接紧密,无须停顿;“嘛”字应从单引号中拿出来,它是“耿大妈”说的语气词。
D中的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3.答案:D春风得意: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
(A项“杯弓蛇影”,看见酒杯中所映现的弓的影子而误以为酒杯里有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妄自惊慌。
在这里应用“杞人忧天”。
B. 项“令行禁止”指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不能理解成禁止。
C.“龙飞凤舞”是形容词性短语,不能带宾语,句中却带上了“签名”这一宾语,因而使用不当)
4、A(B搭配不当,“春节民俗”与“节日”不搭配。
C项改为“一律用塑料袋”[语序不当]。
D项不合逻辑,应改为“要根治这一现象”)
5.A(①处考虑语句的前后衔接,②处考虑文意之间的呼应)
二、(9分)
6.C(原文讲的是“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这说明是有联系的)
7.D(此项所谈为语音变迁,与文化和艺术内涵无关)
8.B(A原因有二,语音变迁,古音不存只是其中之一;C“诵、唱和吟”顺序错,与原文不符;D从原文最后一句来看,“吟咏(诵)”最根本的作用是涵养传统性情,但它同时又是语言的艺术和审美的艺术)。
三、(12分)
9.B(贼,戕害,杀害)
10.A介词,凭。
(B代词,他;语气词,表商量语气。
相当于“还是”。
C兼词,“之乎”;兼词,“之于”。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11.C①是对何谓故国的评论。
③是齐宣王想假托顺应天意而吞并燕国的表现。
④是表述商汤如何统一天下的。
12.C (“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误。
原文的“怨”,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
四、(24分)
13.(1)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微”“夫”“及”“因”“敝”“与”“知”“易”各0.5分)
(2)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
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顾”“辞”和“为”各1分)
(3)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以为”、“箪”与“壶”名词作动词、“师”各1分) (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14.14.(1)答案:作者从自己多年来宦海沉浮,有茫茫身世之感,更兼时光流逝而功业未就,又有岁月蹉跎的嗟叹;(1分)写到除夕夜客居他乡,入梦追寻家人团聚的欢乐,却被爆竹声惊醒了,孤灯陪伴,更觉得旅况的孤单寂寞,又添新愁;(1分)接着诗人通过天气描写,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飘泊羁旅的愁苦(1分);最后更是抒发了绵绵的乡愁。
(1分)
(2)答案:尾联展开想象(或答“对面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
15.(1)君子生非异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人非生而知之者;小学而大遗。
(3)挟飞仙以遨游;目遇之而成色
(4)秋月春风等闲度;江州司马青衫湿。
(每句1分,错一字该句即不得分)
五、(12分)
16.中国高中生的国家意识在四国青少年中最强。
(4分)
17.①连日来,海南博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②因为众多政府首脑齐聚于此参加博鳌亚洲论坛。
③此次博鳌亚洲论坛是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召开的。
④它旨在解决亚洲各经济体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分,每句1分)
18.答案: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得名原因;价值地位
六、(18分)
19.答案:慈父,疼爱儿子,事事为儿子考虑;自尊自爱,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向儿子要钱,采取装病的方式。
20.(1)答案:心理描写,表现出郭守业的愧疚,自责。
(2)答案: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任一皆可),形象表现了儿子的自
私,惶恐不安。
21.答案:一是说郭守业怎么好意思装病来向儿子要钱(或郭守业不好意思向儿子要钱),二是说儿子怎么好意思在父亲“生病”的时候提出把房产过到自己名下的要求。
22.答案:(1)小说采取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
(2)小说结尾回味无穷,带给读者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3)深化主题,从一开始阅读,谁也没想到儿子会有如此想法,这也是我们的“社会”教育出来的成果,在人人向钱看的时代,讲“孝道”的人已越来越少。
七、(60分)
参考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3为基准分评分。
[构思提示]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附:古文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体戚与共)的臣子。
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
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
”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
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
左右侍臣都说可杀。
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
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
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
齐宣王同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盂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
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
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
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
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
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
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
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
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
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
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仟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
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
《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
’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
(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
《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
’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
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
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嚣,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