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1.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
周王此举有利于A. 强化血缘宗法B. 加强中央集权C. 凸显宗教信仰D. 增强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把殷王的祖先神,改造成了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加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与认同,有利于文化认同,维护周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观点无关,故排除A项;周朝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一点,故B项错误;宗教信仰不是周王此举的目的,故C项错误。
2.西周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先祖的孝,一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前者更为周人所重视,自春秋以来,“孝”的对象逐渐由在世父母取代先祖。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宗法制逐渐趋于瓦解B. 个体家庭经济得到发展C.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D. 人文道德观念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末战国初,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加上手工业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因此“孝”的对象逐渐由在世父母取代先祖,更加注重家庭成员的作用,故B项正确;“孝”不管是孝敬在世的父母还是祖先,都是宗法血缘的体现,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宗法制逐渐趋于瓦解的内容,因此A项错误;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判断得出人文道德观念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故D项排除。
3.秦始皇在划定郡界时,部分地区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不完全根据自然地理区划;汉初,刘邦“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使各个政区的辅境相互交错。
秦汉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方便政令的传达B. 促进各地间的交流C. 巩固国家的统一D. 防止王国发生叛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犬牙相入”“犬牙相制”可知,这样的措施能够从地理上限制和分散地方势力,防范地方割据,巩固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犬牙相入”“犬牙相制”与方便政令传达、促进各地间的交流无关,故AB项错误;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已经没有王国,故D项不正确。
4.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基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产地较远,据此可知,汉代A.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开始出现B. 民间工商业迅速发展C. 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D. 墓葬等级差别已消失【答案】C【解析】【详解】题中“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说明是官营手工业者,“平民墓葬”则体现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得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是汉代才开始出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强调官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平民墓葬中出土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能说明墓葬等级差别已消失,故D项错误。
5.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客气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A. 古代正统思想频繁更替B. 佛道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C. 皇族好恶决定社会风气D.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东汉时期“尊儒成风”,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反映了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对儒学态度的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学思想开始产生了怀疑。
这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价值观念的选择。
故D项正确。
西汉以来,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一直都是儒学,故AB项错误;皇族的好恶对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无法起决定性作用,故C项错误。
6.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 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B. 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极大提高C.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相权受到削弱。
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关于行政效率的论述,无法得出此结论。
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
故C项表述错误;材料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它们的决策权也扩大了。
故D项错误。
7.下表为《北宋商税情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的北宋...............A. 废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 税收主要来自于商业贸易D. 民众不堪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数据表明,宋朝的商税额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宋朝的商业有所发展,体现了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宋朝并没有废弃“重农抑商”的政策,材料无法反映这一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商业税与其它方面税收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状况,故D项错误。
8.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豪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A.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B.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C.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D.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D 项正确;收女弟子是主张男女平等,但不能说明明代女子地位的变化,故A项错误;仅凭衣着并不能说明李贽致力于儒学与佛学和融合,故B项错误;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9.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
近代商会的发展A. 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 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正式产生C. 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D.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近代商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故C项正确;一战前列强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实业救国”思潮在1904年以前已经兴起,故排除ABD三项。
10.国共两党曾一起合作,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B.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 国共两党共商和平建国D.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共两党曾一起合作,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可知,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内容,故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时,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破裂;国共两党共商和平建国是重庆谈判的内容;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是指第二次合作;故ACD三项错误。
11.下图是反映抗日战争的一组漫画。
对这组漫画理解合理的是,这组漫画A. 表达了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B. 创作于“九一八”事变期间C. 表明抗战已经进入反攻阶段D. 主题是坚信中国的抗战必胜【答案】D【解析】【详解】漫画强调在抗战中形成的全民族抗战力量,组成强有力的拳头,最终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跑,故D 项符合题意;漫画的内容没有体现对国民党的态度,故A项错误;根据漫画中的文字可知,全国各地都动员起来抗战,说明此时已经不是九一八事变期间,故B项错误;材料的内容不能判断出抗战已经进入到反攻阶段,故C项错误。
12.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这一规定A. 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B. 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C. 体现了计划经济的优越性D. 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求【答案】A【解析】【详解】土地改革法虽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其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资金、技术、人力、生产规模等方面都十分薄弱,生产效率和生产力都十分低下,而当时我国要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都要求具备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小农经营从根本上无法满足这一需要,因此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也无法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求,故A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也是生产资料的私有,故B项错误;土改时我国还没有进入计划经济时代,故C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
秦国确立了以“使民无得擅徙”等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
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因而家庭资产也成为户籍登录内容……《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通行证)。
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等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清政府在参考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
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欧洲关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个人私权保障功能;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
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①户籍制度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②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制度相结合③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④带有宗法伦理色彩⑤等级特权色彩浓厚。
(2)变化:①体现人格平等②突出私权保障③户籍管理法制化④解除人身束缚⑤借鉴西方户籍制度。
影响:①推动我国户籍制度近代化②推动社会阶层流动⑧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④推动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