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鉴赏
题目:王维的禅宗美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2年11月5日
王维的禅宗美学
王维被尊为山水画的南宗之祖和文人画之祖。
他的画论倡导清幽绝俗的意境,讲究“意在笔先”,追求“自然”。
他的画作以“悠然野趣”的大自然为素材,描绘闲静安谧的田园生活,传递出诗意禅境。
在绘画技巧上,他创造了“渲淡”、“破墨”及皴点等表现手段。
王维山水画高度净化的意境,以及旷逸恬淡宁静和谐的情调,标志中国美学走向成熟。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着名的诗人兼画家,后世尊其为山水画的南宗之祖和文人画之祖。
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正值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禅宗兴起、形成并改革、定型的关键时期。
王维奉佛向禅,他的美学思想随着其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最后定性于南禅宗。
其山水画受清高幽雅的禅学思想影响,无论在画论、意境构思或着墨落笔上,都取法禅宗态度。
他往往运用精练、宛丽的笔墨,把自然界的优美描绘出来,而深沉的诗味和禅意从中悠悠透出。
王维的画论着述,现存世的主要有两篇;一是《山水诀》,二是《山水论》。
其画论倡导清幽绝俗的意境,与他一生所追求的“湛然常寂”相辅相成。
王维出生在一个奉佛家庭,幼年随母习经,常年素食,清心寡欲,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醉心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中年丧妻后终生未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在仕途受挫后,他对黑暗的现实政治感到失望,只能在佛禅之中寻找精神慰藉。
他以一颗虚空清静的心感受自然,政治上的压抑感得到缓
解,自然山水成为他心灵的憩息地、避风港。
他将禅心和诗意融合在水墨山水中,画作表现淡泊高远、物我两忘的境界。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人便将“画中有诗”视为王维山水画论的内容。
王维具有精深的佛禅理论修养,他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他的画论讲究“意在笔先”,以画面体现寂然淡泊的心境,散发幽静空灵的气韵,流露深邃禅意。
在《山水论》和《山水决》里,他主张将禅的“自性论”和“意境说”融进山水画,提倡运用禅的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使画作具有虚静空灵的意境、平淡自然的风格和含蕴深邃的意蕴。
这就是禅宗艺术特有的优美风格,正是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王维的水墨画理论,也很强调“自然”,自然中取情境,画家的身心在创作过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把画意与禅心结合,产生意境上的共鸣。
他主张水墨作画取神略形,笔简意深,讲究笔墨情趣,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的艺术效果。
王维山水画的内容,取法“悠然野趣”的大自然,描绘闲静安谧的田园生活,表现“寒山泉水”、“渡头落日”、“空山新雨”之类的逸致闲情。
其精神内涵全部具化于他的隐士型思想:参禅问佛,不羁功名利禄,作画自娱,笑傲山水林泉. 在题材选择上,王维好画明月、春涧、深林、雪景、剑阁、栈道、捕鱼、村墟等。
此类具有柔和、静谧、协调风格的山水之景,人处其中,方能排除纷繁杂念,心平如镜,触动极其微妙的内心体验,引发美感,从而回归自然本性的至静境界。
王维画中多山林小景,清风明月,自然平淡之中传递诗意禅境。
王维对于自然
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特别富有神韵,耐人玩味。
他的画取景状物,极富诗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其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王维作为一位着名的绘画大师,在描写自然山水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化成一个整体。
王维山水画的内容丰富并发展了中国水墨画。
王维山水画在绘画技巧上,创造了“渲淡”、“破墨”及皴点等表现手段,改变了以往惯用的“勾斫”之法。
其画笔墨精湛、擅长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
他使山水画的制作由“绘”过渡到“写”,使笔机墨趣更加服从于自然变化的法则。
王维特别强调“凡画,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古人评他的作品“笔踪措思,参于造化”、“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董其昌称其“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
”王维作画不再是仅用线条勾勒物形,而用“簇成”法写意;以水调墨,分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代替青绿颜色,用水墨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用笔用线既不象李思训细匀,也不似吴道子阔大雄壮,而是劲爽兼柔顺,随意而自然。
王维的画以墨为色,从淡到浓,最后以焦墨破轮廓线。
此法提高了墨与水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形成极富诗意的画面美。
而其平远小景的构图,简练、清新的风尚,最适宜表达平和清疏的意境,画面多悠闲清雅之风,有清新脱俗
之感。
王维以一颗平静的诗心,从自然山水里领略朴实与恬美,在寂静禅定中感悟自在和永恒,创造出种种幽静淡雅、清空闲远的静美,十分符合禅宗的追求。
从日常隐逸生活中感悟禅趣、感悟美,是王维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不懈地追求“空灵”之美和“静谧”之美,是其美学思想的突出特点。
王维的山水画在审美对象上,以恬淡的田园风光为美、以静谧的自然山水为美,表现出对平淡超脱和空灵寂静的审美追求;在审美形态上,以平淡超脱为美,以空寂为美,开创了全新的审美境界,促进了“韵味”说的产生。
他以超脱世俗的审美心胸,以“悟”且“静”的审美体验方式,在纵情山水中追求着“心物融合”的高妙境界,开创“雄浑壮伟”的盛唐气象主流之外的又一“空灵静寂、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
王维山水画高度净化的美学意境,以及旷逸恬淡宁静和谐的美学情调,同样成为典型的盛唐之音,并标志中国美学进一步走向成熟。
“空”,在王维山水诗中常常出现。
究竟“空”有什么含义?关于“空”,禅宗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即“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层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层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关于这三个层次,张节末先生在《禅宗美学》说:“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举目所见无非是铺满了落叶的空山,或是路为树叶所掩,或是根本就没有路,总之,山空的直观宣告了此处没有人,没有人也即没有佛,因此‘何处寻行迹’是有所执著之人所发出的一个不当之问;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山空
而没有人,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却是一个生动的直观,它是一个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听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前一句是永恒,后一句是刹那,刹那间(‘一朝’)的风月是一个直观,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永恒的意义。
陈铁民先生在《王维新论》里说道:“禅宗以无念为宗,以随缘任运的态度处世,追求一种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在王维山水诗中则表现为一种幽深静谧的美。
王维“中年后奉佛日笃。
他既悟世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慰藉心灵。
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定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审象于静心’(王维《绣如意轮像赞序》),从中悟理得趣”。
这静之美便是诗人佛禅思想的体现,是“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境界的体现。
孙正军先生说“禅宗喜欢自然,爱在自然山水中创造一个禅的世界,在鸟飞鱼跃中得到佛性的体。
禅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借助于事物,超越事物,达到禅的本体境界。
正因禅的此种目的性,禅主张任运自在,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反对雕琢藻饰,一切都在本然只中。
习禅所达到的心中无所挂碍,无所执着,无所系缚。
‘随处得自在’是王维‘淡然忘机,一切不系于心’的冲淡诗风的主要来源。
”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