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
马丁创立的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 的初衷应该是对韩礼德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元功能在词汇层面的发展。
下面根据本人对评价理论的理解,对“人品与物值的界限”作点小小的脚注:许多评价理论爱好者说,在选择评价词语时往往不知道把所选的词语归于裁决系统还是鉴赏系统。
这个问题,其实评价理论的创始人J·R·M artin也注意到了。
马丁(Martin &Rose, 2003: 35—7)在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一书中专辟一节讨论这个问题。
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通过语境。
在马丁建议的基础上,我觉得一个评价词语是裁决类还是鉴赏类,首先看它评价的是人的行为(如能力)还是人的行为所致的结果(如业绩,即performance)。
其次看它是含有伦理道德意义还是含有美学价值。
若评价的是人的行为,并涉及伦理道德,评价词语属于裁决类;若评价的是行为导致的结果,具有美学价值,那就是鉴赏类。
例如“于丹热”是社会对于丹《论语心得》等的写作和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的表现的评价,她写作和演讲的内容引起社会的兴趣,社会是在“鉴赏”她写出和讲出的内容,井非她写作和言讲的行为。
因此,”于丹热”属于鉴赏系统。
评价理论总结:
简而言之,评价系统就是一整套运用语言表达态度的资源。
包括下大主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
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裁决和鉴赏。
态度系统的中心成分是情感系统。
裁决系统和鉴赏系统都是以情感系统为基础的。
情感系统是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心理反应,分‘品质”情感( Affect as quality')、过程”情感(Affect as process')和评注情感( Affect as comment')。
裁决系统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由两个子系统实现:社会评判( 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
社会评判用以评价人的行为规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坚韧不拔(tenacity) ,属于道德范畴”。
社会约束用以裁决行为的真实可靠性(veracity)和正当性(propriety) ,属于“祛律范畴”。
鉴赏系统是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包括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ation)。
通俗地讲,整个态度系统是对人品或物值的评价,其中,情感系统和裁决系统是评价人品的资源,情感系统和鉴赏系统
是评价物值的资源。
情感表达、人品裁决和物值鉴赏下者都有正面与负面、显性与隐性之分。
介入系统用于研究态度来源,主要涉及自言和借言。
借言涉及投射、情态、让步等手段。
投射包括引述(quote)和转述(report)。
引述或转述的内容可以是原话或大意,也可以是思想或感受。
情态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但情态没有潜在的对抗性声音,只提供一个磋商空间,允许不同声音同时存现。
让步对读者的期望实施监控。
有些语言现象给读者留下期望,但是语言使用者的话锋转移会让读者的期望落空,即反期望( counterexpectancy),如I can't handle the man
anymore! But, I can't get out(参见M artin & Rose,2003/2007, Chapter 2)。
级差指态度的增衰,其程度可分级,如评价人聪明,可以在intelligent前面加程度不同的修饰语extremely, sharply, really, quite, fairly,或somewhat。
另外,比较、数量、方式和情态等语言手段也都具分级性。
增衰中,程度上扬的语言资源比下降的语言资源多。
强调程度的上扬和下降语势称作(force)。
语势的上扬和下降可通过强调性副词( intensifier)、表态实词( attitudinal lexis)、隐喻和咒语来实现。
对人或物等不可分级范畴的精晰(sharpening)或模糊”(softening)描述为”聚焦”(focus),如we are real policemen now以及not quite my first love等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