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上海大都市圈交通协同发展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将依托区域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国务院在“上海2035”批复中提出“构建上海大都市圈”要求,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空间骨架。
“上海2035”聚焦长三角协同规划区域、同城化都市圈、主城区及城镇圈等不同空间层次,通过系统支撑和政策引导,加强国家战略落实,加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的提升和对空间发展的导向性。
以都市圈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并拓展至沪宁杭城市群的时空范围,通过加强对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资源的统筹和国家级、区域性综合交通廊道的构建,提升上海枢纽的国际功能和区域连接度,促进上海与长三角区域乃至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
Shanghai Metropolitan Circle Transportation Synergy Development策划统筹:陈文彬,王 梅面向“上海2035”实施的上海大都市圈交通协同规划研究Study on the Synergic Traffic Planning 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Circle for “Shanghai 2035”周 翔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者简介周翔(1983—),女,工学博士,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综合规划室主任,“上海2035”总体规划编制团队核心成员。
从事区域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交通与土地使用协同规划、交通政策研究等。
Email:71827876@ 1 “上海2035”的区域发展思路1.1 高质量发展引领下的区域协同推动城市功能提升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上海市摘 要:立足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上海2035”基于多目标愿景提出交通战略重点,并确定了多空间维度下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思路。
从全球枢纽功能提升的角度,分析上海枢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要求,提出强化亚太航空门户枢纽地位、推动国际海港枢纽功能升级、完善复合高效的国家综合运输通道等三方面的都市圈交通资源统筹与协同策略。
从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都市圈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引导交通圈时空尺度、塑造并完善城际交通模式、协同城镇功能与空间发展等重点发展策略。
关键词:上海2035;区域协同;大都市圈;交通规划;同城化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hanghai 2035” puts forward the key points of transportation strategy based on multi-objective vision, and determine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oughts of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in the multi-spatial dimens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global hub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strategie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resources in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position of asia-pacific aviation gateway hubs,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international harbor hubs, and improving the complex and efficient national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channel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under new urb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was analyzed. Thus some ke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reasonably guid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ope of transport circle, shaping and improving intercity traffic mode, coordinating urban function and spatial development.Keywords:Shanghai 2035; regional synergy; metropolitan circl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urban integration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复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
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大会精神,要把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作为规划实施的根本落脚点,突出全球、面向未来,以更宽广的视野,始终坚持对标国际2021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上海未来发展将更明确地指向绿色发展、永续发展,并贯穿到各层次规划策略的制定中。
作为超大城市治理典范的上海,未来发展已超越城市规模和经济增长诉求,转向以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转向以人为本、内涵发展提升城市品质[1]。
1.2 多维度目标愿景下的区域交通协同发展策略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将依托区域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
建设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要求通过长三角区域协同建设更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在同城化都市圈范围内打造轨道都市,提升公共交通主导战略,提供高效易达的交通出行服务。
营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要求在城市发展密集区构建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社区,形成良好的慢行网络与街道空间品质,营造包容公平的出行环境。
建设更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生态之城,要求共同引导绿色交通出行,促进职住空间匹配,加强需求管理,促进集约低碳交通模式发展[3]。
1.3 多视角下的同城化都市圈交通协同规划任务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空间骨架。
“上海2035”聚焦长三角协同规划区域、同城化都市圈、主城区及城镇圈等不同空间层次,通过系统支撑和政策引导,加强国家战略落实,加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的提升和对空间发展的导向性。
以都市圈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并拓展至沪宁杭城市群的时空范围,通过加强对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资源的统筹和国家级、区域性综合交通廊道的构建,提升上海枢纽的国际功能和区域连接度,促进上海与长三角区域乃至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
推动同城化都市圈的协同发展。
基于经济联系度与交通时距定量要素分析,结合文化、生态等定性因素校核,提出在上海和近沪地区共同构建全球城市区域。
在此范围内,以重要交通廊道为骨架,谋划“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格局,形成90分钟左右可达、具有同城效应的上海大都市圈(图1)。
图1 上海大都市圈范围示意2 从上海到区域:全球枢纽功能提升2.1 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要求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1999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设想。
经过过去近30年的建设发展,上海的港口、机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成为长三角区域的国际门户枢纽,特别是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业已成为上海走向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石。
从目前发展来看,一方面仅局限于内部空间难以拓展规模、提升能级,另一方面,由于上海长期以来依赖传统的沪宁、沪杭交通廊道,对外辐射扇面尚未打开,使得国际海空枢纽辐射面、服务腹地有限,距离“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要求仍有差距。
面对现实瓶颈逐步突破,同时更需面向未来发展。
发达的国际航运服务市场、22 层次分明的枢纽体系和完善的集疏运网络是全球城市的共同特征和经验。
立足“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以及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上海枢纽需要提升航运服务品质,并大力强化国际枢纽机场功能;更需要加强沿海、沿江交通走廊的构建来支撑枢纽能级的提升。
因此,必然要求枢纽建设从上海自身市域到长三角区域,更多地依托区域、链接区域、服务区域。
2.2 强化亚太航空门户枢纽地位一是外升能级,辐射国际。
结合长三角区域机场客流需求和国际枢纽机场能力研判,2035年上海机场总量上达到1.8亿人次吞吐能力,近四成为国际客流,旅客中转比率20%左右。
二是内拓腹地,空铁联运。
围绕浦东机场建设铁路上海东站和机场双联络线,提高浦东机场与虹桥枢纽、乃至长三角区域腹地城市的连接度。
三是组群联动,系统合力。
预留上海的浦东机场、虹桥机场与宁波、南通、嘉兴、杭州、无锡等邻近城市机场之间的快速交通通道,在区域层面扩大枢纽整体能力;并充分利用低空空域资源,在青浦规划基地型通用机场,适应未来多层次的航空客运需求。
2.3 推动国际海港枢纽功能升级突出高端航运服务功能。
上海港要由物流贸易型向综合服务型的港口转型升级,集装箱吞吐能力保持在4000~4500万标箱,预留大洋山进一步开发条件。
同时,优化集疏运结构。
区域联动共同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能力,突出江海联运,将水水中转比例提高至55%。
更进一步而言,需要优化区域港口功能布局。
为适应船舶大型化趋势,加强与宁波-舟山港、南通港等沿海港口以及长江下游港口的分工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核心港口群,发挥组合效应。
通过港口之间的协作,推进城市在海洋创新产业的深度合作,促进区域产业链的升级。
图2上海和近沪地区复合交通廊道和枢纽布局图2.4 完善复合高效的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在长三角区域构建“五横四纵”交通网络的基础上,通过沪通、北沿江、沪苏湖、沪甬等交通通道的建设,上海对外交通廊道着重打通辐射沿海及内陆地区的通道,带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构建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为主的陆路复合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