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12
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史记》等史籍中有关徐福东渡日 本的传说; (2)日本考古出土文物 对公元前二、三 世纪中国移民到日本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反映;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代铜镜、铜剑
13
2. 唐朝与日本文化的交流 (1)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学习唐朝
文化;
出使的经过: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经新疆 境内,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 结果—开辟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36
2、丝绸之路的全盛
——唐朝
概况 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
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 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 化的重要媒体。
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丝绸之路的作用 :
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 陆路通道,对东西方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 起了重要作用。
42
唐都长安
城内外域人士众多
胡人俑
粟特人 居留长安的外国人 唐代长安文化兴盛,商业繁荣,吸引了不少外国来到长安。当 时在长安活动,甚至居留的外国人,最多达到4000多人,他们主 要来自于阗、疏勒、龟兹、昭武九姓、波斯、大食等西域诸国。长 安部分外国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迁居中国,其他的或是东来经 商的西域商旅,或是东来传教的僧侣,或是到唐朝当人质的质子。 43
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中华文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 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 教,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东亚诸 国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 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5
东亚文化圈
1
秦朝——唐朝 的中外文化交流
2
一、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封箕子于朝鲜; (2)战国时期,燕、齐、赵等地人民, 多避乱于朝鲜; (3)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秦亡人 。
3
2.唐朝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
(1)高丽、百济、新罗派使节、留学生到
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唐朝文化对朝鲜半岛社会发展的影响。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17
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 人物有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中国的 鉴真。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唐玄 宗时来中国留学,在中国五十多年, 担任过唐朝的高级官员,工诗文, 与王维、李白等是密友,后逝于长 安。
阿倍仲麻吕
鉴真和尚俗姓淳于,扬州人, 曾主持扬州大明寺。唐玄宗时,应 日僧之请前往日本传授戒律。十多 年间,五次东渡都失败了,第六次 东渡方获成功,此时他双目已失明。 他除在日本传授戒律外,还将 大量佛教经典、建筑技术、雕塑艺 术以及医药书籍等传入日本,对日 本的医学、雕塑、美术和建筑的发 展做出了贡献。后逝于奈良唐招提 寺。
6
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使节、留学生、唐文化如 律令、科技、佛教、儒学、 科举制度等为新罗吸收。
《韩国第一国宝——崇礼门》
7
《韩国的故宫——昌德宫》
都是中国元素
8
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材料】楚州有新罗会馆,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 莱州有新罗坊、新罗所,专门接待新罗客商。当时来 往于中朝之间的船只多达数十艘。新罗商人运至唐朝 牛黄、人参、海豹皮、朝霞、金、银等物,占唐朝进 口物产的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他们贩回丝 绸、瓷器、茶叶、书籍等。
15
遣唐使来华情况表
目 的 次 人 数 数
密切两国关系, 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制度文化 10多次
多则一次五六百人
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代表人物 作 用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16
日本学习唐朝文化
其中有不少留学生、学问僧, 他们长期在唐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日本留学生在长安学成後,可参 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阿倍仲 麻吕(中国名字为晁衡)和吉备 真备都是著名的例子。 学问僧在长安学习佛经后回 国,促进日本佛教的发展。日本 一些佛教宗派,至今还和西安的 寺院保持友好关系。 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 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 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 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的政治、 经济制度都深受唐朝影响。
唐玄宗派使者出使 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 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 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 故选使充此.”
11
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巨大的。
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 639年至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 士,来研究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 8世纪中叶,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 788年,新罗也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吏。 7世纪末,新罗学者薛聪创造了“吏读”法,用汉字作 为音符来标记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等,帮助阅读汉 文,对文化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 当时,新罗使臣把茶种带回国,从此朝鲜开始种茶。 唐末五代时,雕板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
A 、加强管辖——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B 、对外交通: 一个中心,两条道路,三个方向 C、沟通媒介:粟特人 D、全盛的原因: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民族融合
开放的对外政策 E、意义: 中外文化大交流;
37
唐代的丝绸之路
38
一个中心,两条道路,三个方向 往东可达朝鲜半岛; 往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经中亚 西亚,可达地中海东岸; 往南可达天竺。
中亚
东罗马 西 亚 波斯
葱 岭 敦煌
朝
鲜
埃及
大食
天竺
长安
陆路走向, 以长安为中心:
海路:从登州(今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 39 州出发,往南可达今越南、南洋群岛、斯里兰卡、天竺和波斯湾。
粟特人的足迹北到蒙古、欧亚草原交换皮 毛,南及印度,西到伊朗、阿拉伯购买金银器、 香料等;东到中国内地贩运丝绸。
在古代东亚,文化较为先进的中国与三个文化近邻互相 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同质文化丛的东亚文化圈。
29
三、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文化交流的繁盛
1.与东南亚诸国的文化交流 2.与南亚各国文化交流 (1)玄奘到天竺取经; (2)义净到天竺取经; (3)中国文化传入天竺; (4)天竺文化传入中国; (5)唐朝与南亚其它国家的文化交流。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把 从中国中原地区,经新疆而抵中亚的陆上通道翻 译为“silkroad”,翻译成中文就是“丝绸之路”。 这就是丝绸之路得名的由来,后来所指范围逐渐 扩大,另外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35
张骞“凿空”西域 西域: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中 亚地区。 出使的原因:联络西域的一些国家夹击匈奴
40
粟特人善于经商和富有进取 心。小孩子一生下来,嘴里塞点 糖,以示长大有甜言蜜语的本领。 手心里抹点胶贴一块银币,以示 将来能抓钱。五岁学算术,十五 岁经商。
41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传出的物品、技术 丝绸、纸张、瓷器、 铁器、漆器、麻织 品、冶铁技术 传入的物品、技术 毛皮、香料、药材、珠 宝、瓜果、音乐、舞蹈、 宗教
四、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西域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有狭义、广义之 分。 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阳关 (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天巴尔喀 什湖东南和新疆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则包括葱岭 以西的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一部分,乃至东欧、北非 地区,是中国当时对西方的统称。
31
(2)唐朝文化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 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 宗教、文化及衣食风俗等都予 以吸收融合。 典型例子:日本大化改新
遣唐使船(模型)图
遣唐使俑
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 十三次,另外还有未能成行 的及迎送使节的迎入唐使和 送唐客使六次,共十九次。 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 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
上海博物馆藏波斯萨珊银币
46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开元十一年(723年),1957年陕西西
安出土。驼高58.4厘米,长43.4厘米,背上有三个胡人、两个 汉人组成的乐舞队。这件唐三彩俑展现了长安街头常见的胡人 舞乐场景,体现了唐代长安城内中外各民族交融的社会景观。
47
栗特式银执壶: 唐代,通高28厘米 康家营子乡 李家营子1号墓出土(敖汉旗博物馆)。栗特, 今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反映了中国 早期与西域诸国间通过草原丝绸之路的友好往来 与文化交流 。
萨珊波斯王朝鎏金刻 花银碗
大食旅行者陶俑: 高27厘米, 西安市出土。大食商人 高鼻、深目、浓眉、络腮胡,穿翻领皮毛褊衣,腰束 带,系一小香囊,手拿水罐,背着沉重的行李。此俑 生动再现了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商人形象。
44
唐〃八棱金杯: 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杯为八棱形,八条棱分隔出的每一 面上都有一位高浮雕的胡人舞蹈形象,他们都身着短衣,宽裤 曳地,头戴卷檐尖帽或瓦棱帽,笑容可掬,神态各不相同。他 们手中持有拍板、小铙、洞箫、曲颈琵琶等中外乐器,有的还 正在翩翩起舞。杯柄和杯底、八棱都作联珠纹,这也是波斯萨 珊王朝金银器的典型做法,显示出浓郁的异域风貌。 45
“玉石之路”
“佛教之路”
丝绸之路
“对话之路”、 “开放之路”
丝绸之路的全盛
A
1、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汉张骞通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