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15届一轮复习测试卷十古典诗词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蘩①《诗经》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②,夙夜在公③。
被之祁祁④,薄言还归⑤。
[注]①蘩:白蒿,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②被: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
僮僮:形容首饰盛貌。
③公:公庙。
④祁祁:形容首饰舒散。
⑤归:归寝。
(1)诗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2)诗歌最后四句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1)诗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繁忙劳作、无暇自顾的宫女形象。
她或终日在池沼、山涧为公侯采蘩,或终日在公庙伺候,十分辛苦。
(2)对比手法。
通过表现采蘩宫女发饰的变化,表现她们的辛苦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采蘩宫女的深切同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怨歌行[汉]班婕妤[注]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注]班婕妤:西汉扶风人。
少有才学,汉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妃嫔的称号)。
后来遭到赵飞燕的诽谤,从此失宠。
此诗作于失宠之后。
(1)诗歌中“扇”这一意象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2)诗歌中的女诗人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①“扇”是诗歌的线索,使诗歌内容紧凑。
②女诗人以扇喻己,借物抒情,使诗歌含蓄蕴藉。
通过表现“扇”的命运,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由受宠到失宠的遭遇。
(2)相同点:都曾对爱情充满憧憬,但最终都被遗弃。
不同点:①身份地位不同。
女诗人贵为妃嫔,深居宫中,追求的是皇上的爱情;而《氓》中女主人公只是普通百姓。
②被遗弃后的表现不同。
女诗人被遗弃后,只是怨恨;而《氓》中的女主人公在被遗弃后,表现出一种毅然决然的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青草湖①[南朝]阴铿②洞庭春溜③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④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⑤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⑥能航?[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西南,是洞庭湖南部水域的一部分,湘江、汨罗江水由此汇入洞庭湖。
②阴铿:南朝诗人。
曾仕梁、陈两朝,经历了政权迭变。
③溜:水流的样子,这里指涨水。
④茅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
山有华阳洞。
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得道成仙。
⑤迥:远。
⑥讵:岂,怎。
(1)“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中“逗”“息”二字用得极妙。
请简要赏析。
答:(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1)“逗”是停止、逗留的意思。
行舟好像停在水天之际的树梢上,形象地表现出舟行水面的情态。
“息”是休息的意思。
飞鸟没有足够的力量飞过湖面,不得不在高高的桅杆顶休息。
这两个字的使用,突出了湖面之浩瀚无际。
(2)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瑰丽景色的喜爱和赞叹,对前途艰险的感慨。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王睿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1)刘诗是怎样突出牡丹的特点的?答:(2)请就王诗表达的思想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答:答案:(1)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与芍药妖娆艳丽但没有骨气、荷花清雅洁净但没有情韵对比,突出了(衬托出)牡丹的天姿国色。
(2)诗人认为牡丹华而不实,乱人心性;赞美桃李默默无闻。
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华而不实的生活态度的批判,对踏实奉献精神的肯定和赞美。
(意思对即可)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隋宫燕[注][唐]李益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注]贞元十六年,李益曾客游扬州,见到当年隋炀帝的行宫遗迹,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1)诗歌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2)有人认为将“如”字换成“还”字,表达效果更好。
你同意这种改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答案:(1)诗歌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间接抒情)的手法。
诗歌通过“隋宫燕”之所见,反映出了隋宫的寂寞、萧条、冷落,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
(2)观点一:同意。
将“如”字换成“还”字,使诗歌整体上拟人化,燕真正成为诗歌的主体,诗歌内容更显自然真切;且“还”与“几度”形成呼应,更突出了家国盛衰之慨。
观点二:不同意。
“如”字说明“伤旧国春”的其实是诗人,而非燕。
而燕其实也是诗人所见景物之一。
因此,诗歌的抒情主体还是诗人,诗人的情感蕴含在每句诗句中。
(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别王维[注][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答案:(1)①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悲伤。
②漂泊京师,举目无亲的孤单。
③与王维依依不舍的情怀。
④只得回归故园,独守寂寞的无奈。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毫无雕饰痕迹,如同对友人倾诉心声,诗人的感慨于平实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
(意思对即可)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王昌龄隐居[注][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
常建辞官西归后曾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
诗中“清溪”正是王昌龄隐居处。
(1)“茅亭宿花影”中“宿”字用得极妙。
请简要赏析。
答:(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宿”的意思是“夜里睡觉”。
“宿”字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茅亭夜间宁静的特点和月照花影的美好景象。
(2)①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这处隐居地的喜爱。
②“孤云”“松”“清光”等意象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清高的品格的敬慕之情。
③尾联写诗人要辞别俗世,到西山与鸾鹤为侣,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唐]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①。
独立三边②静,轻生③一剑知。
茫茫江汉④上,日暮欲何之。
[注]①明时:对朝代的美称。
②三边:指幽、并、凉三州。
此处泛指边疆。
③轻生:不畏生死。
④江汉:指江水。
(1)“茫茫江汉上”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2)诗歌塑造了李中丞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这一句描写江水浩渺,衬托出李中丞孤独落魄之状,暗示其前途之迷茫。
(2)过去做征南将时,他不畏生死,勇猛无比,统领千军万马,威震边关。
而今,他罢职归来,四处流落,到老仍忠心于朝廷。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唐]贾至银烛朝天紫陌①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②,百啭流莺绕建章③。
剑珮声随玉墀④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⑤里,朝朝染翰⑥侍君王。
[注]①紫陌:京城长安的路。
②青琐:皇宫门窗上的装饰,这里指宫门。
③建章:汉代宫名,这里指大明宫。
④玉墀:用玉石铺就的殿前台阶。
⑤凤池:即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
⑥染翰:写文章。
(1)颔联写景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动静结合,宫殿前杨柳低垂是静景,宫殿中莺儿啼叫是动景,静景和动景结合,生动、准确地表现出皇宫早晨的自然景象。
(2)诗歌通过渲染皇城早朝盛况,表达了对皇帝的敬重之情。
通过写群臣在凤凰池共沐皇恩,天天写文章侍奉皇帝,表达了对皇帝恩德的赞颂和效忠皇帝的决心。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章台夜思[唐]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①暮,故人殊②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①云:又。
②殊:尚。
(1)首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2)颔联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首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瑟的乐音比作凄风苦雨,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深的哀愁。
(2)颔联塑造了诗人深受愁思困扰、夜不成寐的游子形象。
诗人彻夜守着孤灯,他在夜里听到了楚角声,看着残月慢慢落下章台,内心深受思乡之情折磨。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恶树①杜甫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
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
枸杞因吾有,鸡栖②奈汝何?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注]①恶树:此诗作于上元二年,当时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寓居成都草堂。
②鸡栖:指皂角树,树体高大。
(1)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2)如果将“鸡栖奈汝何”改为“鸡栖无奈何”,对意义和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影响?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答案:(1)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恶人当道、贤良被压制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愤懑、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
(2)这两句话都明显地表达出对鸡栖树难以铲除的无奈之情,将问句改成陈述句,不会影响意义的完整性。
但改后,表达效果会受影响。
问句能增强无奈之情,但陈述句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日秦观霜落邗沟[注]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注]邗沟:中国古运河。
今京杭运河里运河段的前身。
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西侧。
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秋日景色?请简要分析。
答:(2)诗歌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寒冷、明净、空旷、宁静的江南水乡夜景图。
寒霜已降,河水清澈,天气晴朗,繁星满空;船只都停歇了,万籁俱寂。
(2)诗歌先表现寂静、寒冷的夜景,然后通过“忽有人家笑语声”表现出秋夜的生活气息,令人欣喜。
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水乡夜景的生趣,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愁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1)颈联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
答:(2)《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答案:(1)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匝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
(2)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