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1①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②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③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④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⑤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扩大高等教育机会、调整教育结构、改革高等学校入学制度)⑥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2a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b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c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构;d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3①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
他因此,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西方人力资本强调人力资本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如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特别是教育支出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②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消灭贫困,使社会收入分配趋于公平,这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经济目标。
至于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发挥这积极的促进作用。
4①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②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③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④提升个人社会地位5①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a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职能)b发展科学(主要职能)c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②三职能的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其中a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b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c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6①教育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③培养目标是各级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教育目标的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高等教育目标意义(作用):a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示范作用(导向作用)b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调整作用)c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评价和激励作用)7分纵向和横向结构.纵向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横向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7①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高等教育要把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要根据发展专门职业的要求或发展某一专门领域文化。
科学的要求开设专门化的课程②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高等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发展专门职业或者某一专门领域文化,科学的人才,因此高等学校课程必须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高深的,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③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高等学校课程应该把大学生引向专门职业的最新工作范式,方法,技术上及其发展的前沿8①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科学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
②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成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③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限的9的过程;③教学过程的发展律: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10,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订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
②教学原则体系包括:a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c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e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f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g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h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以上八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选择其中两条至三条进行阐述(内涵、要求、结合自己所讲的课或所学专业。
)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a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b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c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师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
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独立性,创造性特点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一条特殊的教学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讲教学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是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讲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的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11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①优点a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对象b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c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②缺点a不能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b不利于因材施教c限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d限制学生的个性的发挥,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12: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教材)(2)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备学生)(3)要选择和设计适宜于特定教学内容和特定学生的教学方法(备方法)13,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讲什么?不能凭教师的个人偏好出发,而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具体特点的前提下,基由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来决定。
教师的讲授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来进行,突出所教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②内容的科学性③内容的逻辑性,要运用准确的概念和教学语言,内容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④语言的感染性,语言要科学,准确,又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14①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②要依据教学的内容的特点③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④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⑤要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及适用范围⑥要依据教学的时间和效率的要求15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⑥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16即教师的三大基本任务或三项重要职能):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承担者: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思想品德教育)②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③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17-决定了教师具有持久,稳定性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④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教师有法五定法-创造性;向师性体现了教师-示范性;身教重要言教体现-示范性)18,是有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观学科知识)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一是身体素质,体制健康,耐受力强,反映敏捷,精力充沛;二是心理素质: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的情趣,顽强的毅力)19①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称为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后者为社会本位价值观。
②个人本位价值观(含义):是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的目标,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③社会本位价值观(含义):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标,强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④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a个人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个体对社会发展作用,但把社会视作简单集体结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b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波动性,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⑤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
20(懂,透,化)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气氛活跃,最佳听课时间:学生每次上课第6-20分钟,一堂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内容,教授内容,巩固内容,小结作业性和可培训性的要求更加突出,通过在大学的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是”固本以强校”,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措施,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社会的运用和时间探索。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概念:所谓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素质和品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b大学素质教育的定位: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大学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活动和全过程c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科学和人文(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难点:发展情感d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必须有所提高,一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要得到培养e 素质教育的任务: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生理素质)培养与提高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动)%因材施教——孔子、教学相长——学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困惑,老师指导怎样想,学生不会表达,老师指导表达%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教师要激励意志而不是强迫他们顺从,教师要给于学生启发但又要保留余地让学生自己思考%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演示法开始于夸美纽斯%案例法是哈佛大学首创%发现教学是布鲁纳首先提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永远正确%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包括:认识对象、认识条件形式和认识过程1.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2.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3.西周大学要学六艺:礼,乐,射,书,御,?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5.太学的建立,标识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6.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选择题)7.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文学,法学,医学,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