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法律思想
WHR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众多,百家争鸣,其中以儒、法两家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影响较为显著。
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均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日,这些传统的法律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法律思想;内涵;借鉴意义
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涵
但我认为在其法律思想上影响较为显著的大体说来主要是儒、法二家。
也正是这两家对于法律思想的主张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儒家对于传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在继承西周以来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个以仁、礼为核心,包括孝悌、忠恕、智、勇、义等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初步建立起儒家伦理学说。
随后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继续对儒家思想进行继承发展,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官方确认的正统思想,其影响经久不衰,蔓延至今。
孔子提出一系列注重伦理纲常,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礼治”,倡导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强调“为政在人”的法律观点。
正是孔子的一系列主张为中国社会的“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刻影响着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看来,所谓人治,就是强调统治者个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先决作用,即“为政在人”。
孔子首先强调作为最好统治者的圣贤明君的作用。
他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孔子其次强调统治集团中其他个人(臣民)的作用,主张“尚贤”,即以“亲亲”为基础而倡导“贤贤”。
他的所有主张都是建立在以人为基础之上的,强调通过一种“道德”规则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利用客观的法律规范。
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他所提出的另一个主张,即:无讼是求。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无讼就是不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和争斗。
孔子认为听讼折狱,只是解决治国问题上的“末”和“流”,而只有以德为政,以礼为教,才能形成一个稳定而有秩序的国家。
可见,和谐有序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境界也必然是无讼的境界。
而圣人之言也受到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遵从,使得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又加上了“无讼是求”的中国特色。
儒家虽然注重强调德治和教化的作用,但从未否定法律存在的必要性。
董仲舒的理论是这样的:天以阴阳成岁,阳为德,阴为刑。
天重德不重刑,人君应上承天之所为,治国任德不任刑。
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天会先降灾害以暗示;如果人君不知自省,天又会以怪异现象加以警告;如果人君再不改过,便将伤败失国。
所谓德主刑辅,儒家只是认为教化由于管制,但不否认单单依靠教化或者法律都是具有局限性的,所以支持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儒家崇尚和为贵,不主张为一己之利而争锋出头,破坏和谐。
俗话讲: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看似普通的处世哲学其实深刻反映出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在受到利益侵害时,儒家思想告诉我们的不是积极拿起法律武器,而是首先考虑和谐问题,能忍则忍,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寻求利益保护。
这样的思想对数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着双面的影响。
一方面,它从思想层面对民众进行了深远的教化,使得人人都是性情温和的顺民,人人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恶劣的纠纷自然少之又少,社会自然能处在相对长久的和谐之中。
另一方面,一味的主张忍让退缩,致使绝大多数中国人头脑之中缺乏权利意识,不懂维权,也不会维权,让人民在思想上产生奴性,最终成为缺乏反抗意识的统治者手下的奴隶。
我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之所以较西方更为长久,很大一方面就是人民的顺从的“和为贵”思想太过于根深蒂固。
王朝更替容易,思想更替太难。
(二)法家思想对传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法家是主张“依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其代表人物多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的李悝、吴起,战国中期的商鞅、申不害,战国末期的韩非、李斯是法家的主要代表。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影响普通民众的法律思想观念,那么法家就是主要影响统治阶层的法律思想观念。
法家主张要集中全国的权威于君王一人,用他的势、术和法来消灭可能与他争权乱国的个人或势力。
他们否定政权以外的权威,排斥当时社会里流行的与他们思想主张不同的规范,一心保护统治者的利益。
不得不说,他们的思想是较为暴力的,因为他们坚信“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才能解决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他们是敏锐的,他们对社会变革的观察最为细腻,认识最为深刻,反应也最为灵敏。
社会历史发展,时代变化,治国之策也应随之调整。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所以他们认为“礼治”、“德治”那一套过时了,已经行不通,明确指出“治国无常,唯法为治”。
他们对社会的急症做出了基本诊断,所以拿出的对策也最实用,最有效。
“吾以救市也,”寥寥五字,道出了法家现实主义情怀和与时俱进的济世理想。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他们是统治者最为有力的武器。
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中国数千年积淀而成的特色传统法律思想对当今而言,无法从根本上定义其利弊,或者只能说好坏参半。
中国的传统法律思想体系庞大,影响深远,一些引进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难免与之冲突。
在逐步废除死刑保障人权的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达成共识的今天,“杀人偿命”的传统思想却依旧是中国人消除仇恨和报复最为赞同的方法。
“先进”的法律思想难以在中国顺利进行。
这提醒着我国在进行法律建设的同时注重考虑中国现实环境,结合传统法律思想背景,采取渐进方式来推进法治建设进程。
如今再来看儒家德治、礼治思想和法家的“依法治国”,隐约感到它们与当代中国所宣扬的社会精神有某种契合。
在强调德主刑辅的古代中国,过分注重教化的调节作用,而致使法治不够严谨;而法家对于“依法治国”的解读过于粗暴,严刑峻法又致使法治不能真正在社会中以一种健康积极的姿态立足。
在当代中国,需要思考如何将两者刚柔并济,使得二者相辅相成,真正将传统法律思想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治国之策。
当代中国一方面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进程,另一方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观念,我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完美解读和借鉴。
只有德法并推,才能构建一个真正的有人情味的和谐有序的法治社会、法治国家。
而传统的“无讼”思想实质上符合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无讼的核心是保持和谐,它对缓和社会矛盾、降低社会消耗成本、消除滥讼现象、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各种思想碰撞、矛盾交织、利益调整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和纠纷增多时期,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种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中国传统无讼法律思想所追求的和谐价值由于它能对各方面的利益进行调和与平衡,能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进行缓和,因而值得为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所借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虽与现代法治文明有些许差距,但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要将二者结合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在法治建设中显示出实事求是的本土特色,共为法治建设服务。
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了解传统法律思想,从中汲取精华,吸收教训,做到古为今用,只有这样才不算辜负先人历经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思想宝藏。
参考文献:
《孔子法律思想再认识》于鲲著.
《论传统无讼法律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宁军著.
《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刘绍云著.
《乡土中国》费孝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