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二、技术授权的局限性
以技术授权作为利用外国市场的战略具有三个主要缺陷。 首先,技术授权可能导致一家公司将宝贵的技术和技能 转让给潜在的外国竞争对手。 其次,技术授权并不能使企业牢牢掌握利润最大化所需 要的在国外的制造、营销和战略控制权。 第三,尽管获得技术授权的外国公司也许能够借助技术 授权复制该企业的产品,但通常达不到与该企业同样的效果。 如果这三个缺陷会给企业的经营造成非常严重的不利影 响,为克服这些不利因素,企业往往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 不是进行技术授权。
内部化理论也有局限性。内部化理论没有解释对外直接投 资产生的方向,其理论框架并不能用于短期的投资行为分析, 特别是不适用于解释较小规模企业在一个或两个国家的对外直 接投资活动。另外,内部化理论也不能解释内部化产生的方向 。除此之外,随着近十几年来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活动中的各种 合同安排、战略联盟方式的迅速增加,其外部化的趋势日渐明 显,内部化理论很难解释这种现象。
1995-201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额比较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来源
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经济全球 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 地位。发展中国家较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20世纪70年 代末,在整个80年代和 90年代初中期,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 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下 表揭示了2000-2012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 出总额的状况。
第六节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973年美国学者尼克布鲁克在《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一 文中,发现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追随潮流”效应,表 现为一旦有寡占市场结构中一个企业向国外市场扩张,同行业 的其他企业为了确保国内外的市场地位,也竞相向国外扩张。 并且在集中程度越高的行业,追随潮流现象越明显。“追随潮 流”效应不仅在同一国家企业之间发生,在不同国家企业之间 亦是如此。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中的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现 象更为显著,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性投资愈 演愈烈。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 的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 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垄断优势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垄断优势理论 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 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 直接投资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
第四节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又称作市场不完善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 由于市场存在不完整性和交易成本的上升,因此企业通过外部 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因 此,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市场,就能克服外部市场 和市场不完整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内部化理论解释了企业进 入外国市场为何偏好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技术授权。
•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整理
2000-2012年发达国家和发展源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总额比较2004-201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比例变化趋势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时间
3. 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 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 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4. 从产品特征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出与品牌产品 不同的消品。 技术地方化理论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欠 发达国家的对外国技术的消化、引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 活动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它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研 究的注意力引向微观层次,证明了落后国家企业以比较优势 参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可能性。
百分比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一、出口的局限性
出口战略的可行性经常受到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制约。 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再加上运输费用,某些产品经过长途运 输后就变得无利可图。 除了运输成本,有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对现有的 和未来可能的诸如 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的贸易壁垒所做 出的反应。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该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对引进的 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进而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 竞争优势。该理论指出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 程,而且与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并且进一步 认为可以预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 分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显示出技术引进对本国 产业转换和升级的推动作用。该理论较为符合新兴工业化国 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
〃基本概念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新设投资 垄断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 所有 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追随潮 流”效应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 技术创 新产业升级理论
〃思考题
1.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当前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2. 企业为什么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3. 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之间有何 区别和联系?
第六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格局 ·垄断优势理论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1.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趋势及特点 3. 内部化理论 5.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7. 技术地方化理论
引例 美国粮食补贴
2. 垄断优势理论 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6. 小规模技术理论 8.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第一节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格局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是指在一段时间里(通常是一年)发 生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可以分为对外直 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则是指在某 个时点上外国持有资产的累积总量。 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新设投资,即在外国 开设新的企业;另一种是跨国并购,即在外国并购一家企业。 在过去30多年里,世界经济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贸易和产出的增长 速度。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
随着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其他发达国家投资,大部分对外 直接投资都流向了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数 量仍然处在领先地位,但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国际投资正 在迅速上升。下表显示了1995-2011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额的变化。
1400 1200 1000
该理论揭示了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 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进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 国际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理 论指导意义。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 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改进 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 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 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1. 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 中进行的。 2. 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他 们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求。
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中,企业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 势和内部化优势缺一不可。针对不同的三中优势的具备情况, 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国际经营模式。如下表所示: 企业优势与国际经营模式的关系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技术许可
出口 对外直接投资
√
√ √
×
√ √
×
× √
折衷范式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高度的概括性;二是广泛 的涵盖性;三是较强的适用性。 对折衷范式的批评主要有四点。一是许多所有权优势如 果没有内部化因素,可能并不存在或根本不能利用;二是所 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它们往往同 时被区位因素所决定;三是区位因素通常是不明确的,可以 有多种解释;四是要素分析应用于三种优势分析时会产生一 些方法问题,因为每种优势紧密相关,并且优势太多以至于 要素分析方法根本不能应用。除此之外,折衷范式本身更多 地表现为一种分类方式,而并不具有动态性特点。这些缺陷 自然限制了折衷范式的解释力。
第三节 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 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 尔伯格的补充而加以完善。它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 立理论,解释了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 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 垄断优势理论总结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条件:一 是企业必须要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其在与东道国企业竞争 中的不利因素;二是市场不完全性的存在,即“结构性市场 非完美性理论”。
4. 什么是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5.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案例研讨
问题:
迪斯尼兵败欧洲
日本迪斯尼为什么成功了?欧洲迪斯尼为什么失败了? 运用所学习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上海迪士尼的前景给出 你自己的分析。
第七节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刘易斯•威尔斯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 威尔士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 在三方面: 1. 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技术。 2. 在国外生产民族产品。 3. 产品低价营销战略。
第五节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由约翰•邓宁提出。该理论综合了垄断优 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资源禀赋学说 等理论的优点,指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必须具备 三个必要条件:第一,企业必须具备特定优势;第二,企业内 部化的转移是在海外市场经营的最有利的方式;第三外国的区 位能够提供特定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