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参考资料――经济学流派――正文4说明:正文中带下划线的内容表示有相关链接内容,链接的内容附在文后。

“经济学说史”部分已有的人物、学派用下划线表示,如凯恩斯。

四、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重要经济学流派。

由于其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故名。

理性预期学派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理性预期学派是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提出挑战而兴起的。

1961年,约翰·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缘起。

之后,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颇为引人注目。

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之一。

卢卡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年)。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个是个体是寻求最优化的。

换句话说,经济行为主体在他们的收入和技术的限度内力求取得最大的预期利润或最大的预期效用;另一个是市场趋向于供求平衡,就是说在每个市场上,除非有法律的限制,情报的脱节,或政府政策的阻碍,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卖方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买方愿意买进的数量。

在这两个前提下,市场上每种产品均衡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企业预备出售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同样,在劳工市场上,按照现行的工资率,工人提供的劳动时数正是他愿意提供的劳动量,雇主雇用的工人也正是他愿意雇用的人数。

30年代,凯恩斯所否定的正是这种关于个人行为和市场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

然而,合理预期学派所假定的前提又正是被凯恩斯主义者所否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的前提,并使“古典经济学前提更加连贯更加复杂。

”理性预期学派一是假定人们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也就是说,人们能根据可能得到的最好的信息进行决策,他们的预期是在利用可能得到的最新的数据和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政府不能“愚弄”人们了。

二是假定价格变动得非常迅速,因此市场上总是处于均衡状态,所有市场总是处于供求相等的境地。

事实上,合理预期学派所假定的前提,正是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前提的继续和发展,理性预期学派也正是把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原理运用于所有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这也正是理性预期学派又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原因。

虽然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特别是在反对政府干预,反对通货膨胀等政策主张上与货币主义十分相近,但它又不同意把货币政策放在第一位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认为货币政策无效。

它的理论特点就是强调预期的作用,主张理性的经济人在决定他们未来的行动时,要计算自己的行动对将来市场的影响,以选择效果最有利的行动,从而使政府的任何调节经济的政策和措施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1.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论者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建立在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所假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之上。

一个假定前提是,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

这个作为理论前提的“理性预期假说”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假定消费者花费其收入的行动准则是换得最大效用,而生产者则把利润极大化作为行动准则;其二,所谓“完全预期”假设,即假设任何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当前决策时所预料的未来会有的情况,总是完全准确无误地符合于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

这里可以看出,“理性预期假说”与新古典综合派和货币主义所采用的“适应性预期假说”是相对立的。

因为后者假定,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情况的预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适应已有情况而调整的。

但对任一给定时期来说,他们对任一经济变量的未来情况的预期值则完全取决于过去和当前已有数值的加权平均数。

理性预期论者的第二个假定前提是,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即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会随供求状况而相应变化,那么,在每一种产品和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上终究会各有一个价格使它们各自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其中也包括劳动力的供求总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而实际上还存在的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以及所谓自愿的失业。

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作出的估计。

西方经济理论看重预期行为由来已久。

但凯恩斯所讲的预期是盲目的、变化不定的预期,以致成为经济不稳定、甚至周期波动的原因。

作为凯恩斯反对派的现代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所讲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进行预期的时候,事先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没有经过很严密的思考,也没有做很仔细的判断。

理性预期学派提出的理性预期概念,与货币学派提出的适应性预期互相对立。

而正是这种变更,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宏观预期理论的微观基础的变革,宏观预期理论本身的一次“革命”。

所谓“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总是完全准确无误地符合将来实际发生的情况,或者说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主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将与客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相一致,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当人们的预测符合于实际上将会发生的事实,也叫做合理预期。

这种预期是人们根据有关信息形成的。

这种信息不单指统计资料,而且也包括对于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知识。

在进行合理预期时,经济行为主体是主动的,事先掌握了充分的信息,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判断。

也就是说,在形成预期时,私人经济机构利用了可以获得的所有有关信息,并做了明智的处理。

理性预期理论提出,参加市场活动的人在进入市场以前,已经了解以往的市场变化情况.人们在思想上是有准备的。

进入市场之后,人们就把过去的信息和现在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根据它们做出判断。

这样。

人们就不会因市场上的价格变化而受到欺骗。

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而就不会轻易加以改变。

由于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了周密的思考,又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们就会事先采取预防性措施。

这样,政府预定的政策效果就会被理性预期的作用所抵销,致使国家干预的预定目标落空。

由于人们能和国家利用同样的信息,而且决策灵活、及时,比政府快,所以政府在同人们打交道时,总是被动的,并常常被迫放弃原来的打算,政府决策人只能在很短的时期内运用出入意外、不可预料的手段来欺骗人们,暂时地达到某种政策目标。

但是人们是不会长久受骗的。

他们对于政策措施,最初也许无法预料,但很快就会警觉起来,产生合理的预期,从而抵销国家干预的预期效果。

2.货币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对于货币与利息率二者之间的关系,新古典综合派的看法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货币数量的增加,将会使利息率下降;反之,货币数量减少,将会使利息率上升。

货币主义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他们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在短期内会使利息率下降,长期内将使利息率上升;反之,则相反。

他们指出市场(或名义)的利息率是由实际利息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组成的。

当货币增长率突然提高时,人们就会把手中过多的货币余额用于购买各种东西,其中包括债券,从而引起债券价格上升,这意味着债券的实际收益下降,即利息率的下降。

这就是增加货币数量的最初效果。

但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贷款人会要求提高利息率,以补偿其在本金方面所预期的贬值,因而最终将导致利息率上升。

货币主义上述理论的假定前提是中央银行突然地、出乎意料地提高货币增长率。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这种假定是不符合实际决定的货币政策的。

他们指出,实际上中央银行总是按照某种连续一致的一种准则来决定货币政策的。

由于这种连续一致性,不管中央银行采取哪种准则,人们都会很快掌握它,并依此形成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这种预期是理性的,当银行按其连续一致的准则提高货币增长率时,立刻形成人们的价格预期,结果是名义利息率立刻随着价格上升,但实际利息率并没有受到影响。

理性预期学派由此得出结论:人们的合理预期,使中央银行货币增长率的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失去效力,即货币当局只能影响名义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变量。

由此可见,理性预期学派比货币学派的主张更进一步。

他们不仅认为货币量不可能骤然增加,也认为即使暂时的利息率下降也是不存在的。

3.货币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凯恩斯的某些早期追随者认为货币不重要。

新古典综合派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很重要”,货币政策能起重要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该“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就是在经济衰退时,扩大货币数量和降低利息率,在经济过热时,减少货币数量和提高利息率。

同时,他们认为财政政策也很重要,也应“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就是在经济衰退时,扩大政府开支和降低税率,在经济过热时,减少政府开支和提高税率。

并主张用收入政策来限制工资和控制物价,以便应付因“工资推动的”或“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最重要”,货币数量是决定物价水平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惟一因素,货币政策是最有效的政策。

但他反对“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微调。

他认为这样做非但不能稳定经济,反而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

弗里德曼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按固定的货币增长率来扩大货币的数量。

此外,可以由市场和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让利息率、失业率、价格水平自由变动来达到经济的稳定。

弗里德曼还反对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张在低水平的财政收支的基础上平衡预算。

对于目前的通货膨胀主张用降低货币增长率的办法来应付,并认为由此而提高失业率是必要的代价。

他还极力反对用收入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通货膨胀,并且会扼杀价格机制的作用,对合理组织生产和有效地利用资源起破坏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既不赞同新古典综合派所说的,好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实际生产量,也反对货币主义所说的,坏的货币政策能够造成严重恶果的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是个中性的东西,因而对于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并没有什么有规则的影响。

货币惟一有规则的影响是名义变量,也就是价格。

只有在没有预期到的货币数量发生变动时,才能对失业率、生产量和实际收入等实际变量产生短期的影响。

他们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4.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1958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的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教授根据近100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交替关系的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