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警戒选修王雁群王耀霞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各种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等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群长期依赖于药物治疗。
消费者自我药疗行为明显增多,药物的滥用、误用及不合理用药现象增多。
自行使用处方药,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激素,无指征使用静脉输液增多,中药、民族药与化学药物的联合应用增多,均易引发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而假劣药品的监管漏洞、媒体广告对药品有效性夸大宣传并隐瞒药品可能风险、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药品非法销售和滥用提供了便捷途径。
而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新药的发现与应用增多,用药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药物临床应用在获取治疗效应的同时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越来越多,用药风险逐渐加大。
在防范药源性损害的长期实践中,药物安全性评价从只评价上市后药品的不良反应,发展到包括药品不良事件评价等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非适应证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评价、药物的滥用与错用、药物与化学药物、其他药物和食品的不良相互作用等,由此逐渐形成了药物警戒。
1974年,法国首先创造了“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 ,PV)的概念。
尽管法国开展药物安全监测比最早建立药物监测体系的欧美国家晚了10余年,却通过这个概念赋予药物安全以新的内涵。
药物警戒可以理解为监视、守卫,时刻准备应付可能来自药物的危害。
药物警戒扩展了监测的范围,不仅是药品不良反应(ADR),还包括药物不良事件(ADE),并通过对药品安全性监测,综合评价药物的风险/效益比,进而对风险因素加以控制和干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达到保障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一、药物警戒(一)药物警戒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药物警戒的定义是: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根据WHO的指南性文件,药物警戒涉及的范围已经扩展到草药、传统药物和辅助用药、血液制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以及疫苗等。
药物警戒贯穿于药物研发及使用过程的始终,即从药物的研究设计就开始着手。
在药物上市前阶段,主要通过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方式,也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毒理等方式发现药物的安全问题。
然而对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人们在药品上市前的认识和研究总是不完全的,难免会存在局限性,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足以预测人类应用的安全性。
临床研究中,受试者均经过遴选且数量有限,药品应用的条件与临床实践存在差异,研究时间也是有限的。
对于罕见且严重的不良反应、长期毒性、对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或孕妇)的影响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上市前研究常常是不完全的,甚至是无法获得的,因此,药物上市后监测(PMS)工作的开展尤显重要。
此阶段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性的,在临床治疗条件下而不是在严格的试验条件下观察研究对象,难以控制混杂因素,因此观察性数据往往比试验性数据质量差。
在PMS阶段,药物警戒一个重要的挑战就在于如何收集、分析上市后药物的观察性数据,并得出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结论,这也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主要内容。
药物警戒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非适应证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报告和评价、药物的滥用与错用、药物与化学药物、其他药物和食品的不良相互作用。
(二)药物警戒的主要工作内容药物警戒从用药者安全出发,发现、评估、预防药品不良反应。
要求有疑点就上报,不论药品的质量、用法、用量正常与否,更多的重视以综合分析方法探讨因果关系,容易被广大报告者接受。
药物警戒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早期发现未知药品的不良反应及其相互作用;②发现已知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增长趋势;③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和可能的机制;④对风险/效益评价进行定量分析,发布相关信息,促进药品监督管理和指导临床用药。
(三)药物警戒的目的药物警戒的目的包括:①评估药物的效益、危害、有效及风险,以促进其安全、合理及有效的应用;②防范与用药相关的安全问题,提高患者在用药、治疗及辅助医疗方面的安全性;③教育、告知病人药物相关的安全问题,增进涉及用药的公众健康与安全。
药物警戒的最终目标为合理、安全地使用药品;对已上市药品进行风险/效益评价和交流;对患者进行培训、教育,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四)药物警戒的意义从宏观上来说,药物警戒对我国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仅仅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所不能达到的。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安全、经济、有效的使用药品是必需的,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更加深入和更有成效离不开药物警戒的引导。
二、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最主要的在于,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改善公众身体健康状况,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
但事实上,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的。
药物警戒涵盖了药物从研发直到上市使用的整个过程,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仅仅是指药品上市前提下的监测。
药物警戒扩展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内涵。
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区别主要在于:1.药物警戒不等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由药物警戒的定义可知,药物警戒工作不仅涉及不良反应监测,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只是药物警戒中的一项主要的工作内容。
(1)涉及的范围不尽相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涉及的是质量合格的药品,是上市后的药品,而药物警戒涉及质量合格药品,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假药劣药,药物与化合物、药物及食物的相互作用等。
(2)工作内容不尽相同:药物警戒工作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例如用药失误;缺乏疗效的报告;药品用于无充分科学依据并未经核准的适应证;急性与慢性中毒病例报告;药物相关死亡率的评价;药物滥用与误用等。
2.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工作本质不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集中在药物不良信息的收集、分析、上报等方面,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手段。
而药物警戒则是积极主动的开展,药物警戒是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进一步完善,也是药学监测更前沿的工作。
药物警戒就是要使医药工作者对严重不良反应更敏感,从而更迅速地采取有力的防范和治疗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保障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药物警戒提出之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起着药物警戒作用。
药物警戒是人们开展不良反应监测之后,对药物安全性日益认识和重视,进而提出的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的定义。
药物警戒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我国的药物警戒工作是围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开展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药物警戒已经逐步开展,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三、我国的药物警戒1.我国药物警戒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不良反应检测报告体系主要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为主,医药生产和经营企业只重视产品开发,对药品不良反应及用药风险不重视,甚至在药品说明书中回避不良反应,不承担用药风险。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逐步建立了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物警戒不再仅仅由医疗机构参与,而是药品研发机构、生产经营企业和药品使用单位共同参与,在药品研发、生产、使用各环节共同承担用药风险,形成了更完备的监测体系。
1999年11月,中国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
2001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1条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002年底,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004年3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正式颁布。
2004年7月,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办的《中国药物警戒》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vigilance)创刊。
2004年11月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用药学术会议召开,大会主题为“加强药物警戒,促进合理用药”。
2007年11月,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召开,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药物警戒制度,加强药品风险管理,对于提高广大医药工作者对药物警戒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开展药物警戒的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我国药品风险管理体系的逐步形成,从而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具有积极意义。
2009年6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2009年9月,第二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召开,主要议题是“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探索与实践”。
会议邀请了美国FDA官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
就我国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现状、ADR监测技术和与药品风险管理实践、医疗机构及企业在药物警戒系统所起作用、药物不良反应预警信号的挖掘、处置及应用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将我国的药物警戒工作水平推上新的台阶。
2.我国药物警戒的近况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学习和运用药物警戒的理念和方法,结合上市后药品安全监管实际加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和组织体系在不断完善,挖掘药品风险信号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应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站发布药物警戒快讯和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发出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再评价的通知,等。
并且不断强化药品生产从业人员、医务工作者、业界专家以及药品监管人员在药物警戒操作层面的洞察力和执行力,逐步建立起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药物警戒工作体系。
2010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2009年国家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全国不良反应监测网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638996份,化学药品的报告病例数占86.7%,涉及3100余个品种;其中,来自医疗机构的报告540717份,占84.6%;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59%。
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发布6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对10个/类药品发出修改说明书的通知,对部分药品采取暂停销售和使用的紧急控制措施,撤销了部分药品的批准证明文件或药品标准。
2010年已经发布4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和5期《药物警戒快讯》,涉及中药鼻炎宁制剂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骨肽和复方骨肽注射剂引起的过敏、过敏样反应、发热、寒战以及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胸闷、喉水肿等呼吸系统损害,肝功能异常等消化系统损害,粒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损害;关于西布曲明的最新国际安全性信息等。
3.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与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有关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