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答案
《天净沙》
1、深秋;荒凉萧瑟;渲染荒凉萧瑟的气氛。
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2、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游子思乡的 凄苦愁楚之情。
己亥杂诗
1.愁绪的广阔无边 悲凉
2.虽然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的情怀。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曲牌名,曲题
2、“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 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 “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 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表达作用),从 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雄伟壮观、地势险要。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7.风之大,风之猛烈;渲染凄苦的氛围(图
景特点),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作者的情 感),为下文作铺垫。
8.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9.喜悦。 10.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11.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的喜悦之情。
1.引发诗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慨;引 出对下文的议论或评述。
古诗词阅读答案
指点迷津
1.看诗题,根据诗词类别作答。
看作者,结合作者生平作答。 3.看意象,根据意象特征作答。 4.看题干,根据题干类型作答。
2
杜甫诗
1.语言文字推敲类
"钟"是”聚集“的意思(含义),生动传神 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作用);“割” 是“分开,划分”的意思,形象贴切地突出 了泰山的高大巍峨。
雁门太守行
1、主要描写了一种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作
用:烘托了守城将士的杀敌热情,也预示一 场恶战将要到来。 2、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 惊心动魄的战斗。 3.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淮上与友人别》
1.地点和季节。“愁杀”二字,写尽友人间
愁离别绪。
2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和友 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运用比喻,把雪比喻梨花,十分新奇,使
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 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 。
4.表达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 怅和依依惜别之情。
《饮酒》
1.“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
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 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2.指的是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 隐生活的乐趣。 3.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 隐生活的乐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交代了送别之地和朋友上任的地方……
2.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分手之后,虽然 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 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蕴含 着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 理。 3.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运用典故。既抒发了自己因
2.诗歌意境鉴赏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
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 收眼底。
3.提炼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望见长安破败之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 与亲人团聚。
5.作者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诗人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表达了感时恨别的感情。
1.晴天里,汉阳一带 的树木清晰可见,鹦 鹉洲上也长满茂盛 的芳草。汉阳城一带
草木茂盛苍翠的繁荣景象。反衬诗人 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2.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之情。
3.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漂泊感及思乡之情。
《归园田居》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描写诗人田园劳作之乐,表达诗人对归隐
1上阕运用描写,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下阕运用抒情,抒发了作者的报国之志。
2.“卷”字极言行走之快,表现了出猎者情 绪高昂,精神抖擞。
•
3.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命的志向和关怀国家命运 的爱国精神。
渔家傲---范仲淹
1.大雁、崇山峻岭、长烟、落日、孤城,
渲染了苍茫、荒凉的气氛,也表现了守边 将士的艰苦。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 活氛围。
2.略 4.秋有肃杀之气,和“沙场”、“点兵”很 契合,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 3.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 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如梦令》
1.暮春;“应是绿肥红瘦”。
2.运用借代、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3对美好事物的关注,透露作者的惜花之情。
2.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思乡之情。
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抒发将士们为国建 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西江月》
1.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下
片写骤雨将至的情景。 2.惊喜之情 3.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描写 细腻,以动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登飞来峰》
1.指困难、挫折
李白诗
1.借景抒情,烘托出作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 同情和悲哀。
2.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处境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烘托作者开
阔的心境。 4. (晚上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中,如同 天上飞下的一面镜子,(仰望天空)云气簇 拥而至,就像海上结成了座座楼阁,美轮美 奂。想象新奇而深情。 5.表现了诗人开阔的心境和思乡之情。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1.对金兵入侵的控诉和对国土沦丧的惋惜之
情。 2.表达词人及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是不可 阻挡的。 3. 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忧国忧民但决不向敌 人屈膝的坚定的报国志向 。 4.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抗金的决心, 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诉衷情》
1、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
2、三个三字短句说尽了一生心事。体现诗 人一种沉痛,抑郁,无奈,悲愤及满腔的 爱国热情。
3、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以及 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过零丁洋》
1、
用“风飘絮”比喻破碎的无可挽回的国 家;用“雨打萍”比喻自己时起时沉的坎坷 身世,比喻十分贴切,生动形象,感情真挚。
耕种生活的热爱。 3、将劳动生活的愉快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 融入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 田园生活的满足。
《观沧海》 曹操
1.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辽阔壮美景象。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作者气吞山河、
囊括宇宙的英雄气概。
江城子 密州出猎
、障碍等。
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3.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情怀。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抒发了“兴亡”之叹,引起对沦陷区国 土的怀念。 2.含蓄地讽刺南宋最高统 治集团的昏庸和软 弱无能,表达了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 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像孙权那样有 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 中原,统一中国。
《终南别业》
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现诗人身
心无所束缚,自由自在的感受。
2.隐居终南山闲适怡乐,超然物外的思想 感情。
《钱塘湖春行》
1.描绘了一幅景色明丽、生机盎然的西湖早
春图。
2.“几处”、“谁家”用词有分寸,表现了 初春的特点,“争”“啄”描绘早莺、新 燕的动态。把春的活力使大自然从严冬沉 睡中苏醒过来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渐欲”写出了色彩斑斓的春花慢慢使人感到 眼花缭乱,“才能”让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 景象,充分显示了诗人遣词有分寸。
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的无比热爱之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遥看近却无”写出了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 无的特点。
1.春雨和草色。“润如酥”写出了春雨的润滑,
2.运用对比,通过与暮春对比,突出诗人对早 春的喜爱之情。
《
1
滁州西涧》
野草 涧水 树林 黄鹂 春雨 小舟,为 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2.“横”是横与水面,随波飘荡的意思,一 语双关,既写出了当时舟的状态:无人摆渡 也无人要渡河,又隐喻了当时作者进退两难 的心境和对自由宁静的向往。 3.表达了作者恬淡忧伤之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略
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 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 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人民的疾 苦并不因朝代的更迭而有所改变,表达作者 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揭示了统治阶级剥削人 民、压迫人民的本质。
《虞美人》
1.
指他在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的事。
2.表现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2、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 一片爱国的丹心照耀史册。表现诗人舍生取义, 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 3.表现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为国捐躯 的民族气节。
《约客》
1. (1)描写了雨声不断、蛙声一片的江
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2)烘托出单 调而寂寞的氛围。
2. “闲”或“敲”字恰如其分表现了诗人 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迟迟不到的无聊 而又无奈的心情。 3.表达了作者约客不至的焦躁而期待的心情。
浣溪沙
晏殊
1. 对于花的凋零是无可奈何的,幸好有似曾相 识的燕子归来寻旧垒。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 中,蕴含着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 好事物无法阻止,但同时又会有新的美好事 物出现。这两句是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 露痕迹。
2.词人内心的落寞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无限依 恋。
3.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 之情。
怀念旧友而产 生的悲愤之情, 又表达了他因感触 世事多变 而发出的感 慨。
2.运用比喻、对比。 “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谪贬 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后 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并且两者间形成对比,表达诗 人乐观豁达的情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