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植管理技术春茶前生产管理技术春茶提早开采、提早上市,从而提高春茶产量产值,是茶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关键,结合富阳市茶叶生产实际,春茶开采前主要抓好茶园施肥、茶树修剪、冻害预防、茶厂茶机维修等工作。
1、浅耕施肥。
通过浅耕,可疏松土壤、提高土温,促进春茶早发,浅耕时间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进行。
浅耕时结合施春茶催芽肥,上年秋冬未施基肥的茶园,春茶催芽肥和基肥同时施入,施肥量视茶叶产量而定,一般全年亩产100公斤名优茶的茶园施用300公斤菜饼作基肥,加50公斤尿素作追肥。
施肥时间:早生品种茶园在2月底前施入,中、晚生品种茶园在2月底至3月初施入。
施肥方法:以茶园浅耕后开沟(沟深3-5厘米)施入并覆土为宜,以防肥分挥发流失。
过于密集茶园,如采用抛施,须在阴天以及下雨天前进行,否则易灼伤茶树叶片及肥分流失。
2、茶树修剪。
为早采、多采名优茶,一般成龄茶园将春茶前修剪改为春茶后修剪,修剪时间一般在5月20日前进行,宜早不宜迟,否则影响茶树生长。
对无性系良种幼龄茶园,春茶期间要抓好茶树定型修剪,并在定剪基础上辅以打顶,以快速培养树冠,形成平整采摘面。
修剪方法:第一次定型修剪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离地15-20厘米处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是茶苗栽后第二年2月底至3月初进行,一般离地30-35厘米处剪平,第三次定型修剪是栽后第三年进行,离地45-50厘米剪去,春茶辅以打顶采,一般春茶以留二叶采为好。
3、谨防春季冻害。
去年3月的春雪使我市早生茶园生产受损,特别是乌牛早品种茶园损失惨重,所以防雪冻或“倒春寒”在春茶期间成为重要工作。
防治办法:⑴覆盖防霜,在低温寒潮来临之前用稻草、杂草、遮阳网、地膜等覆盖蓬面和茶行地面,促进茶园地温上升,减少茶园霜冻作用;铺草量每亩1500公斤以上,以不露地面为宜;茶园蓬面覆盖在气温0℃以上或有太阳的天气要及时揭去覆盖物。
⑵熏烟防冻,方法是在晚霜来临之前,在无雨晴朗的傍晚,点燃设置在内向、地势得当的茶园边际的草皮堆,使烟雾弥漫,减少夜间辐射散热,可有效预防晚霜对茶园危害。
⑶土壤保温,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施足基肥,增加客土,增厚活土层,以及在茶园迎风口建立防护林带。
4、茶机配置与维修。
春茶前要做好茶厂机械配置、茶机维修,厂房清洁卫生等工作,确保茶叶加工有一个清洁环境,以防在茶叶炒制过程中受到污染。
茶籽春播新技术一、播种根据不同地区,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良种,如单枞、乌龙茶等。
于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播种。
如3月下旬以后播种,出苗迟,降低发芽率,并影响成活。
二、催芽覆盖春播前,将茶籽用清水浸泡2~3天,每天换1次,取出沉底茶籽催芽。
浮于水面的劣质茶籽淘汰掉。
催芽床设在避风向阳处,床底垫湿草,上铺7~10厘米厚茶籽,再撒5厘米厚的细砂,共铺3层,每层浇水湿透,并覆盖农用薄膜。
每日早晚分别掀开薄膜淋水1次。
气温高至35℃时要散热换气。
10~15天后,茶籽种壳开裂或有40%~50%胚根外露时,即可取出播种。
这样催芽的茶籽出苗早而齐,长势好。
三、播种量每穴播3~5粒。
规格为150×30厘米的单行条播茶园,每667平方米约需7公斤茶籽,播种深度3~5厘米。
播种时,黏土宜浅,砂土宜深,壤土居中。
播种过深或过浅,都会严重影响幼苗出土率。
四、铺草播种后行间铺草,既能保持土壤疏松,又能保温保湿,而且可防止杂草,能满足茶籽2、第二年春季萌芽时,检查苗木成活情况,并及时用假植的备用补缺苗进行补缺。
3、苗木成活后,在第二年春季萌芽前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离地15—20厘米处开剪。
如茶苗高度末达到25—30厘米时,可推迟一年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
剪掉逐株主茎,不剪侧枝(如种植时,已进行了第一次定型修剪的茶树,待第二年春茶结束时,茶苗高度又达到35厘米以上,可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
第一次定型修剪后的第二年在春季萌芽前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一次修剪提高15厘米左右。
第二次定型修剪后次年春季萌芽前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二次修剪提高15厘米左右。
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后,茶树高度已达45—50厘米,形成4—5层分枝,结合打顶轻采、树冠基本培养成型。
4、苗期特别要注意进行除草、施肥、病虫防治等工作。
5、在种植后的2—3年内,可在园内行间间作豆科植物和绿肥。
可在开花时翻埋土中,也可在收获后将稿杆埋于土中。
6、苗期茶园铺草也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措施,铺草可保湿,减少杂草危害和土壤板结,并可增加肥力。
铺草材料可用作物稿杆及割下的茅草。
茶技篇制茶技术中国制茶历史悠久,从唐至今,经历了从饼茶到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的巨大变迁。
中国茶类之多,制造技术之精湛,堪称世界之最。
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之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现按茶叶大类,将绿茶、加工技术介绍如下。
绿茶制造工艺中国是世界绿茶的主产国。
目前,世界绿茶的总产量约为60万吨,中国就占了65%左右;世界绿茶总产量9万吨,中国占了74%,足见中国绿茶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绿茶生产量多面广,在全国18个产茶省区中,几乎都有绿茶生产,但主要产于浙、皖、赣3省,其次是湘、川、台等省。
绿茶按制法可分为四大类,即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
这四大类绿茶,中国都有生产,尤以炒青绿茶为多。
中国炒青绿茶,按产品形态分有长炒青(如眉茶)、圆炒青(如珠茶)、扁炒青(如龙井、旗枪)等。
数量以长炒青为多,经精制整形后称为眉茶。
它是中国重要的外销绿茶品种,在国际市场上素负盛誉。
中国的出口绿茶,除眉茶外还有珠茶、花茶和各种名优绿茶,年出口绿茶总量近7万吨。
各地所产的名优绿茶,几乎都是手工艺品,其特点是造型优美,色泽绿润,香味鲜醇柔和,是绿茶中的佼佼者。
1、长条形绿茶初制有人认为“红茶长于红茶树,绿茶长于绿茶树”,这是一大误解。
红茶、绿茶之分,完全取决于不同的制茶工艺。
绿茶制造有别于红茶和其他茶类,其关键在于初制中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
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着热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1)杀青杀青对绿茶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操作上应严格要求。
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锅温、投叶量、机种、时间、杀青方式等。
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牵连、互相制约,不能机械地加以分割。
锅温:杀青要达到破坏酶的活性、蒸发水分、产生香气等目的,就必须有一定的锅温才能实现。
生产实践证明,杀青锅温过低,鲜叶下锅时听不到锅内有茶叶爆声,必然会出现红梗红叶,导致茶叶品质下降。
杀青叶产生红变的原因,就是杀青时叶子受热不足,叶温上升缓慢,不能在短时内使酶蛋白变性凝固,相反还激化了酶的活性,致使无色的茶多酚发生酶促氧化,迅速变成红色的氧化物,这就是杀青叶产生红梗红叶的基本原因。
茶叶中酶的活性开始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温度达到40-45℃时,酶的活性最激烈,如温度继续升高,酶的活性就开始钝化,当叶温升到70℃,酶的活性便遭破坏。
因此,在杀青前期若能使叶温迅速升高到70℃以上,便能有效地防止红梗、红叶产生。
杀青温度高,固然能迅速钝化酶的活性,但温度过高对茶叶品质也不利,会使茶叶产生焦斑、爆点,尤其是嫩芽尖和叶缘易被烧焦,这是产生烟焦茶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普通温度表测定茶锅的温度,目前方法很不统一,且误差很大,还难于确切地表达杀青锅的实际温度。
例如用水银温度表测定锅温,由于温度表与锅壁的接触面积小,当锅底呈暗红色时也只有300℃左右,但生铁达到暗红色时,其实际温度是500-700℃。
呈橙黄色时,为1000℃左右。
故采用温度表所测得的锅温远远低于锅壁的实际温度。
据试验,采用热电隅测定机械的锅式杀青,要不产生红梗红叶,锅温应不低于400℃;要不产生烟焦气,锅温应不高于470℃。
为取得既无红梗红叶,又无烟焦的杀青叶,应先加盖闷杀2分钟,使叶温迅速上升到65-70℃,再揭盖扬抖杀至完成,其最佳的锅温应是430-460℃。
在这个范围内,即使在黑暗条件下也看不出锅子发红,在自然光照下也仅是锅面微徽有点“灰白”。
但在生产中,杀青时往往把锅子烧得通红,其实际温度远远超过500℃,这是造成烟焦茶的主要原因。
嫩杀与老杀:所谓嫩杀,即时间适当短一点,水分适当少蒸发一点。
与此相反则为老杀。
一般地讲,嫩叶应当老杀,老叶应当嫩杀。
因嫩叶含水多,酶的活性又强,叶的韧性大,粘性重,适当老杀有利于提高品质。
老叶含水少,酶活性较低,适当嫩杀有利于形成条索,减少碎末茶。
杀青程度的掌握一般靠感官鉴定一当杀青叶达到手捏成团,稍有弹性,嫩梗不易折断;色泽墨绿,叶面失去光泽,叶减重率约40%时为杀青适度。
杀青太嫩,经揉捻后碎茶片多,外形条索差,香气带生青,滋味显涩口,杀青太老,揉捻后末茶多,成条困难,亦易产生烟焦。
100公斤鲜叶,经杀青后重量在63公斤左右为适度,杀青叶的含水率大致是60%。
不同老嫩程度的鲜叶,杀青叶较适合的含水率如下表所列。
推荐杀青叶含水率鲜叶嫩度杀青叶含水指标(%)嫩58-6061-62中老63-64杀青叶的含水率可由下列公式计算:杀青叶含水率(%)=1—鲜叶重/杀青叶重•(1—鲜叶含水率)示例:鲜叶的含水率假定为75%,每锅投10公斤鲜叶,经杀青完成后为6.25公斤,求杀青叶的含水率是多少?设杀青叶的含水率为X则X=1—20/12.5•(1—75/100)=60%即杀青叶的含水率为60%。
闷杀与透杀:所谓闷杀,即茶锅上加盖杀青。
所谓透杀,即揭盖扬抖杀青。
正确的杀青方法,应先闷杀2分钟左右,待水汽向锅口四溢时,立即去盖进行透杀,直至杀青完成。
先闷后抖可提高叶温,有利于杀匀、杀透,避免产生红梗红叶,但闷得太长,杀青叶会产生黄熟现象。
若全程进行透杀,不但杀青不匀,且往往产生红梗红叶。
总之,杀青时采用先闷后抖,杀青叶质量较好,工效高,燃料省。
先抖后闷,则杀青不匀,易产生红梗红叶.全程透杀,杀青不匀,红梗红,叶增多。
采用全闷,易产生黄熟,质量也不好。
闷杀时应做到嫩叶闷的时间稍短,老叶闷时稍长。
雨水叶的杀青:一般露水鲜叶,其表面含水率约为20%,雨水叶的表面含水率约30%。
这么多的叶表附加水,在杀青时要吸收大量热量后才能使水分蒸发掉。
因此,雨水叶杀青时必须减少投叶量,同时要适当提高锅温,才能保证杀青叶的品质。
根据生产实践,用好锅式杀青机,归纳起来有三条基本经验。
首先,鲜叶倒入杀青锅后,应立即加盖闷杀2分钟左右,待水汽向锅口大量溢出时,即揭盖扬抖杀青至完成。
这样可提高叶温,不易产生红梗红叶。
其次,炒手要灵活,出叶板要上下活动,避免出叶不清,产生烟焦茶.杀青锅每天要清洗,且每隔1小时左右,在杀青锅内投入柏油3-5克,以增加锅面的润滑度,减少茶胶的粘结。
锅子结胶后,成茶必然烟焦,茶汤混浊,沉淀物多.烟焦茶不但破坏了茶叶的正常色、香、味,而且往往具有致癌的3、4一苯并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