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后我国股市与债市的相关性分析本文利用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次贷危机之后,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间中国股市与债市的相关关系以及经济变量对二者月度相关系数的影响。
股票与债券具有不同的法律内涵,但二者的定价原理有共通之处,都是将未来的现金流贴现到现在。
但现金流入的期限,不确定性,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二者的价格出现很大差异。
不考虑破产情形,股票的未来现金流入是永续的,不确定性更高。
而债券通常具有到期日,且票面利率决定了未来可能的现金流入是一定的。
二者通常受到相同的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比如利率,货币供应量等。
当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导致股市与债市的同向或反向的变动。
本文关于股市与债市相关性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股市与债市的定价模型进行了阐释。
从定价原理的层面寻找股市与债市相关性的理论基础,并分别论述了影响股市和债市的宏观经济因素。
第二部分是针对股市和债市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的结果显示,股市自相关的特征不明显,债市自相关的特征比较明显。
股市与债市在收益率层面不存在内生性的因果关系,但在指数层面存在十分显著的协整关系。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二者的波动率特征导致。
二者在收益率层面均表现出尖峰厚尾和波动从聚的特征,存在很明显的ARCH效应。
协整关系表明,股市与债市在2009年3月到2014年3月五年间存在负相关的相互牵制的均衡,并且债市指数处于这种均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负相关的均衡关系与中国经济2009年至2014年五年间结构调整,产业
升级,消化过剩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基调有很大关联。
第三部分是针对股市与债市收益率的月度相关系数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的结果显示,银行间回购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这两个指标对股市与债市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影响较为显著。
而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工业增加值和物价指数及货币政策指标对股债两市的月度相关系数均无显著影响。
本文的研究对投资者的投资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协整关系是投资者利用股市和债市进行风险对冲的重要条件。
在2009年至2014年五年间,投资者可以通过在股市与债市之间合理调整头寸来规避单个市场的风险。
股市与债市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本文对股市与债市表现出协整关系的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阐释。
投资者在未来的投资实践中,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调整策略,对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