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力古汉语0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王力古汉语0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引申义
•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 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 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在直接引申的基础上再引申。

早晨(本义)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 “日已出„„,而月又未没,是朝 也。”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 江 水》) 朝见(直接引申) 盛服将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廷(间接引申) 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代(间接引申) 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 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 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

• 《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 • 在造字时代以前,一个词可能还有更古的意义, 但是我们却无从稽考了。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 的关系。因此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 入手探求本义的。 •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迳 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 必复生。树根,本义。
•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 ,堂上不粪,则 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 备,本义。 •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 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 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 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 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 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文字、天文、水文 题目 《山海经》:“文首白喙。”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豹,文题白身。”
2、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 学习、练习、习惯、熟习 习
熟习 晁错《言守边塞疏》:“习地形,知民心。” 学习 《韩非子》:“莫如修仁义习文学。”
習 反复扇动翅膀 《礼记》:“鹰乃学习。”
范雎列传》:“习战阵之列。” 练习 《史记· 大略》:“政教习俗,相顺而后 习惯 《荀子· 行。”

• 从火,肰声,本义 是引火点着,燃烧。 《孟子〃公孙丑 上》: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 又假借为形容词, 对、是的。 • 后来作本义使用时 又加上了火旁。
• 从又,尗声。又象 手形,本义是拾取。 《诗〃豳风〃七 月》:九月叔苴。 • 叔的本义在古代很 少见,从上古起就 假借为叔父。《孟 子〃告子上》:敬 叔父乎?
五、词义引申的方式
六、词义引申的规律
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例: 法网 网 捕鸟兽或鱼的网 杜甫《梦李白》:“孰云 《史记· 殷本纪》: 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见野张网四面。” 道理 道 道路 《韩非子》:“道不拾遗。” 《荀子》:“从道不从 由个别到一般例: 君。” 宰杀 解 杀牛 《庄子》:“庖丁为文惠 《左传》:“宰夫将解鼋。” 君解牛。” 聚集 集 鸟集落

• 从糸,冈声,本义是提 网的总绳。《尚书〃盘 庚上》:若网在纲,有 条而不紊。现代纲举目 张都保留的是古义。 • 纲绳对于网来说非常重 要,因而引申为事物的 主要部分。所以引申为
大纲、提纲、纲常。 • 三纲五常

• 从pu,丙声。《说文》:更, 改也。pu就是扑字,跟手有关 的动作,本义就是改变、改换。 • 《左传〃昭三年》:景公欲更 晏子之宅。现代汉语更改、更 换、变更等保留了古义。 • 更在古代还有经历的意思。 《史记〃大宛传》:因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 • 更还有续的意思,是庚的假借 义。然后继续向副词虚化,有 了再、又的意义。 • 五更 ,始于汉代
• 《诗经· 邶风· 柏舟》:“静言思之,不能 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 待扬鞭自奋蹄。” • 2、相关(有关联,可以以此代彼) • 标志作用 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 动作代表主客体 歌,本指歌唱,后指歌 曲。
• 以性状代人 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 子。 • 以方位处所指人 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 3、相因(有因果条件关系)如:危,本指高, 后指危险。
3、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 时 季节(本义)——时辰(十二时)——时间(现在)
《谏逐客书》:“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八、考察本义和引申义要注意音变形变 音变例: 朝 早晨zhāo——朝代cháo 瓦 名词wǎ——动词wà 形变例: 文 文——纹(本义变形) 他 音变形变例:
• “鬧”不见于《说文》,徐铉《说文新附》: “闹,不静也,从市鬥(斗)”这是一个会意 字,本义与声响有关,集市争斗,人声嘈杂。 字的这一结构就埋下了与视觉沟通的根子。听 觉上的嘈杂,会使人产生视觉上的“众多、聚 集”的联想。 • 齐民要术· 杂说》:(麻苗)“稠闹细弱不堪留 者,即去却。”“稠闹”指麻苗极为稠密。 “闹”与“稠”同义连文。

从言,朱声。本义是谴责、声讨。《周礼〃太宰》: 八曰诛,以驭其过。现代成语有口诛笔伐。 杀恶人、惩处恶人也叫诛,《荀子〃正论》:诛纣, 断其首。
• 甲骨文作× ,象形,两个 人背对背。 • 引申为背离,分别。《书 经〃舜典》:分北三苗。 • 引申为背弃、背叛。《战 国策〃齐策》:士无反北 之心。 • 由背离又引申为败北,逃 离。《韩非子〃五蠹》: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 又假借为方位词北。《列 子〃汤问》:投诸渤海之 尾,隐土之北。

• 本义指木星。从步,戌 声。步有越历的意思, 表岁星运行之意。 • 古人用岁星纪年,所以 岁产生了年的意思。 《庄子〃逍遥游》:楚 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 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 《诗〃卫风〃氓》:三 岁为妇,靡室劳矣。


• 从页,是声。形旁页 象人的头。如头,额, 颜,顶,颠。题本义 是指人的额头。 • 《楚辞〃招魂》:雕 题黑齿。 • 由额头引申为事物的 前端。继而引申为题 目,题词等。
担保 《周礼》:“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赦之。”
信任
《诗· 邶风· 燕燕》:“仲氏 任只,其心塞渊”
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
• 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可以类比,因 以为引申。) • 形貌形状 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 引申为星斗。 • 功能作用 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 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 方式情态 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 奋蹄。
• 从辵从大,本义是道路畅 通。《尔雅〃释宫》:一 达谓之道,四达谓之衢。 • 引申为到达。《列子〃汤 问》: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 • 引申为通达事理。《论 语〃雍也》:赐也达。 • 达和穷是一对反义词。 《孟子〃尽心上》: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由通达又引申为共同的, 普遍的。

• 甲骨文作×,形似高 足盘,是用来盛食物 的。《国语〃吴语》: 觞酒,豆肉,箪食。 引申为量器。四升为 豆。 • 从秦汉时代又假借为 豆类植物的总名。 《七步诗》:煮豆燃 豆箕,豆在釜中泣。 • 从豆子又引申为微小

• 《说文》:表,上衣也, 从衣从毛,会意。许慎误。 • 表的本义是指裘的有毛的 这一面。《礼记〃玉藻》: 表裘不入公门。 • 引申为凡是外衣都称表。 又引申为外表,跟“里” 相对。《左传〃僖公二十 八年》:表里山河。
• 端,从立,耑声。 本义是站得直。 • 《庄子〃山木》: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 之。后来引申为端 正、正直。 • 古代还有事物的一 头,发端等意义, 是耑的假借义。如 《荀子〃王制》: 若环之无端也。
《岳阳楼记》:“沙鸥翔集。” 《清溪寇轨》:“万众可 集。”
• • • • •
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三年)
七、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了解词义的所以然 文 题

• 甲骨文形状作 × , 象十字路口,本义是 指道路。《诗〃豳 风〃七月》:遵彼微 行。 • 后来词义转移,走路 的动作也叫做行,而 且引申义越来越多。

• 《说文》:引,开弓也, 从弓从× 。《孟子〃尽 心下》:君子引而不发。 • 古代常用义,引导,延 长,后退。都是从本义 发展而来。《诗〃楚 茨》:子子孙孙,勿替 引之。《战国策〃赵 策》:秦军引而去。

• 甲骨文象人以水 为镜,照影子。 《尚书〃酒诰》: 人无于水监,当 于民监。 • 随着青铜器的发 展,监又写作鉴。 镜是后起字。 • 引申为监督、监 视等意义。

• 从雨,令声,本义 指落细雨。 《诗〃东山》:零 雨其濛。引申为落 泪,《诗〃小明》: 涕零如雨。 • 远引申为草木花叶 掉落。庾信《哀江 南赋》:大树飘零。 • 现代意义零碎、零 落及数学上的零, 在古代是极其少见 的。


• 从木,从冓。本义是架屋。冓,许慎说,交织材也。 《淮南子〃泛论训》:筑土构木,以为宫室。 • 由架屋引申为交结会合之意。现代有构怨、构仇,也 都是结成的意思。
• 从竹,官声,本义是指 竹管或竹管制成的物品。 《诗经〃静女》:贻我 彤管。 • 但在古代最常见的意义 是指用竹管制成的一种 乐器。《诗经〃有瞽》: 箫管备举。现代的管弦 乐保留古义。 • 还有一个意思指钥匙。 《左传〃僖三十二年》: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他——她(引申义变形)

解jiě——懈xiâ
田 田tián——佃diàn
汉语词汇研究运用于文学研究
• 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名句。清代文学评论家李渔颇不以为然,说: “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 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闹”字可 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 矣。”(《笠翁全集》卷八)。后人为此从艺 术手法上找各种理由来驳斥李渔的说法,给 “闹”字的用法加了不少赞语,但均未切中要 害,因为他们忽略了“闹”这一词的词义演变 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