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
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
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
”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
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忆就是如此。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1、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2、发展分期: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合作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2、流行的原因:
(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
(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合作探究】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近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1)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
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
(2)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2)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等等)。
二、饮食方面
1、中餐——八大菜系
中国八大菜系:鲁、苏、粤、川、闽、浙、湘、徽
2、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3、改革开放后的“菜篮子工程”
【合作探究】:看购物票证。
请思考: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
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政府关心民生,注意解决人民的生活。
三、房屋建筑
1、西式建筑与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楼房出现)
中式:四合院中西合璧:上海是石库门建筑西式;别墅
2、从拥挤简单到改革后的“安居工程”
【小结】:现在,我根据大家对吃、穿、住的描述,把我国人民现阶段这三个方面情况进行归纳和概括。
四、习俗风尚
1、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
(1)女子裹足-迫令放足
(2)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合作探究】: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A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戊戌变法、B思想解放,。
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合作探究】:上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那么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为什么?
(1)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2)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4)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葬-火葬
(5)、社交礼仪
作揖、鞠躬、拱手、叩首-握手
旧时代称呼:老爷、大人-新时代称呼:同志、先生
【合作探究】8:民国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
2、建国后的习俗风尚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和禁止了旧社会一些丑恶社会现象。
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
(2)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我国几千年来家庭社会生活中一项重大的习俗变革。
(3)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习惯又有重大变化。
【本课小结】
【课后习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