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 jiá)( yáo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学.学半( xi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其.此之谓乎大概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
合作探究: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反馈检测】1.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孔子及其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教后反思】20 《虽有佳肴》第二课时导学案班级姓名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学习目标:1、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并背诵课文,并能理解、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会迁移运用。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能用本文学到的知识迁移进行比较阅读。
学习重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会迁移运用。
2、能用本文学到的知识迁移进行比较阅读。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基础巩固得分:(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20分1、虽.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5、教然后知困.()6、然后能自反.也()7、然后能自强..也()8、学.学半()9、教学相长.也()10、其.此之谓乎()1、即使2、甘美3、最好的道理4、所以5、不通,理解不了6、反省7、自我勉励8、教人9、增长(或促进)10、推测语气词,大概(二)翻译下列句子。
50分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1、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2、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就能勉励自己。
4、所以说:教与学互相促进。
5、《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填空。
30分《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朝代)(人名)编撰。
2、“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3、《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系统性的论文。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因材施教”“”等。
1、《小戴礼记》,儒,西汉,戴圣2、《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礼记第一篇教育学(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相长二、交流展示,互纠错误。
三、师生答疑。
见《同步练习册》P49之类文阅读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sh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
善于提问的老师,提问时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再伐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
不善于提问的老师与此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
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
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四、合作探究(甲)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
念:想着。
典:经常。
)(《礼记》)(丙)学者有四失①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①选自《礼记·学记》。
②失:过失,缺点。
③或失则多:意思是,有的失之于学得过多。
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
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这四种人,心理各有不同。
(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缺点。
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文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BDA、不成器.(器物)不知其旨.(甘美)也B、念.(想到)终始典于学教然后知困.(困惑)C、学者..(自我勉励)D、或失则易.(容易)学.(xiào 教)学半..(学习的人)自强找出词语解释不同的一项()DA、不知道.虽有至道.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古之王者是故C、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择其善.者而从之D、知其.心弗学,不知其.善也3、下列句子翻译全对的一组是()DA、教然后知困(教之后就会知道自己有困惑)B、人不学,不知道(人不通过学习,就不知道)C、其此之谓乎(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D、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缺点)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A、《礼记》和《论语》都是儒家经典著作,都涉及了孔子对教育的论述。
B、甲乙两文通过类比方式谈论有关教学的话题,(甲)用“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宗旨” 类比“虽有至于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乙)用“玉不琢, 不成器” 类比“人不学, 不知道”。
C、三篇文章都谈论到教学的重要性,谈论的问题完全相同。
D、甲乙两文都引用古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丙文提到的“学者有四失”对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很有启发。
五、课堂检测《虽有佳肴》得分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6分虽有至.道()然后能自强.也()《兑.命》()2、翻译句子。
10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教学相长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
4分4、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5分5、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