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6年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0《历史》必修一、二、三一、选择题:本题共12各小题,每小题4分,计48分。
1.据下列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A.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2.“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
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宥市无城。
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3.1931年北平的《晨报》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独处一室未蒙一次同居,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
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
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民国时①人们婚姻观念发生一定变化②人们民主法治意识增强③妇女获得彻底解放④国家注重用法律手段调整婚姻关系()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南宋临安)御街中段的酒楼茶坊之间,“有珠子市、花市、方梳市、销金行、冠子行、鲞团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五间楼至官巷口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它是南宋新设立的交易所,……所谓“盐钞引”是政府发给商人的证券,是运销盐茶之类管制商品的凭证。
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临安()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B.货币经济居主导地位C.草市贸易出现繁荣景象D.商品市场具有专业化特点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出现重大突破,中日、中美分别于1972年、1979年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表明()A.日本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B.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D.日本已经完全摆脱美国控制6.在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中写道:“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后来该公报又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句话,该公报()A.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B.消除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分歧矛盾C.真正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D.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D.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8.20世纪50 年代,中国“红专大学招聘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这一现象反映了()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C.“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内外政局的平稳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一步确立C.生产力的巨大飞跃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10.《世界文明史》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
”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A.文艺复兴的兴起 B.宗教改革的进行C.启蒙运动的兴起 D.相对论的提出11.下表(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1873年1893年1903年1910年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数量286.6万元2842.3万元8949.6万元23195.7万元占出口货物总值的比例约2.6%15.6% 26.8% 39.1%C.中国已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12.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A.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B.旨在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禁止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 D.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前提条件二、非选择题:共2道题目,第13题32分,第14题20分,共52分。
13.材料二洪亮吉(1746—1809)的人口思想主要体现在《治平篇》和《生计篇》中,他提出古代人生活的“饥寒界线”。
中国传统社会中,儒生将维护宗族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职责,对“治生”等经济活动鄙夷不屑,消极无为。
洪亮吉却能以人口增殖的角度给一个家庭算经济账,进而推及整个社会,看到了盛世下潜在的人口危机。
中华传统生育文化的特点只是看到了其中人是生产者的一方面,洪亮吉却看到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的两面性,两者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洪亮吉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一是天地调剂之法“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
”但他同时指出“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此方法作用有限。
二是君相调剂之法“曰君相有法乎? 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
禁其浮靡,抑其兼并。
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
如是而已,是以君相调剂之法也。
”——摘编自姜雪娥《浅谈洪亮吉的人口思想》(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全球化市场与中国人口增长的联系并分析其成因。
(22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亮吉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观点并简析其人口思想的影响。
(10分)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
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垂相等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
它既区别于君主通常的听政方式如早朝等,又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讨论、议决有关问题的“部议”相区别。
材料一《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
东汉时,“凡国有大造大疑,太尉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有时也吸收其他高级官员参加,而且参加者要“署议”。
北魏时,“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
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
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
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
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
——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材料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魏源指出言路不通对治理国家的危害,认为古代圣人“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
郑观应在《论议政》中写道:“泰西列国,其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
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
下院以绅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也于民也。
”使英公使薛福成说:'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
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
大约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
”康有为进谏光绪帝:“令士民公举……,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
所有人员,岁一更换。
”……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各省采取典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议员公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
遇有重大事件,由该省督抚奏明办理。
”——摘编自《魏源集》《康有为政论集》(l)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的特点,(6分)并指出这一制度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有识之士对于言路与决策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发生了什么新变化?(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新认识。
(4分)新课标2016年高三历史寒假作业10《历史》必修一、二、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各小题,每小题4分,计48分。
1.【答案】C【KS5U解析】考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对工业投资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农业,重工业所占比重特别大,这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依靠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故应选C。
2.【答案】C【KS5U解析】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
依据所学,题中的“城”主要指居住和办公等地点,市指交易场所。
“城区即市区”即是指原先的分隔状态被打破,依据所学,宋朝的时候打破时空上的限制,故C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C。
3.【答案】D【KS5U解析】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所学,③的说法明显错误。
题干材料“1931年北平‘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说明当时人们婚姻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们的民主法治意识有所增强,民众用法律手段调节婚姻关系的一是也有所增强。
故①②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4.【答案】D【KS5U解析】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材料“珠子市、花市、方梳市、销金行、冠子行、鲞团等”可以看出宋代的商品市场具有专业化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
A项是在北宋出现的,且材料未体现;B项是在明清时期;C项材料未体现。
所以应选D。
5.【答案】C【KS5U解析】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依据所学可知,日本至今仍没有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故A项错误;B项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故排除;D项“完全”说法错误。
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崛起逐渐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国际关系格局项多极化趋势发展。
故应选C。
6.【答案】C【KS5U解析】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依据所学可知,该公报应是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题干中“域内”、“蜕变”、“争存”、“东西文明”等字眼可知其划分依据为不同文明的交流:既有国内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也有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
故应选C。
7.【答案】C【KS5U解析】考查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
意见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封建专制帝制;1949年代表官僚资本主义和大地主利益的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成立。
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