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摘要: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模式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
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第二,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
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
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
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
第三,要重视对历史理论的学习,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
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
高中学生毕竟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
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二、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
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可能是彼种教学方法的不足;反之亦然。
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
1.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
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出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和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对讲授法的躲避及对讲授法低评价的现象。
不可否认,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它沿用的历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社会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弱势一面。
但讲授法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教学之中,并依然会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我们认为对讲授法明
智的态度与做法不是抛弃,而应是对之加以改造并使之趋向完善。
2.再现历史的情景复现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范型。
这一模式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来进行,并且是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
同时,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连续不断的,学生由“问题”学习始,终于更多的问题的形成和探究。
4.理想的“无模式”境界。
以往的教改经验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可以使历史教师扭转陈旧的教学观念,摆脱单一、传统、粗放型的教学手段,合理地控制与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并寻找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教学模式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其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模式化教学现象,使一部分教师患上“模式瘾”,随之出现所谓的“模式化教学”。
因此,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出发,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则出发,从“一切为了学生
而教”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既要对各种教学模式优化组合,又要及时对既定的教学模式作及时的调整。
三、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过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
可以说,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历史教学必须使“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显身手
知识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知识最终是在使用中获得其效果和价值的。
实际上,对社会有用的并不是我们头脑中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所恰当使用的知识和技能。
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是否拥有知识,拥有知识的量有多大,并没有关注拥有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同时,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无法从实际面临的多种不确定性中获得直觉和
激发洞察力,以及从排除实际困难的失误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
路。
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学习,难以带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