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1.封建礼制棋盘格局中的皇权大道和市民街巷中国的皇帝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儿子,其居住的房子和城市是“天道”在地上的重现,暗含了“天、地、人”三才融合观念。
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人身体的经络格局与居住的房子,房子与所在的城市,城市与国土,国土与上天都是一一对应,合二为一的,称为“天人合一”。
另外,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国家,国即家的放大,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家之主,所以中国传统城市的构建基础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市其实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大院子”。
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天体的认识逐渐形成“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城市(都城)按照星象与大地和天空中的星系组织成一个整体,位于国土的中心。
因为天为园地为方,所以地面上理想的城市为方形。
城市周围由城墙围合,城中的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围绕皇城布置市场及祭祀场所,南北和东西向大道将城市空间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街区内是基本居住单位:里坊,里坊内居住的则都是为皇室提供服务的臣民和工匠。
这种城市格局反映了尊卑、上下、秩序和大统一的思想,这一理想城市模式传承数千年,一直延续到清代。
不单是都、州和府城的建设,中国大大小小的传统城市基本都能找到这种建城思想的痕迹,周边地区国家的城市形态也受到影响,尤其是日本。
正如郑晓變先生指出,虽有经常的继承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
著名的有北京、西安、开封等。
封建礼制建背景下,中国传统城市街道尤其是都城,形成“皇权大道”和市民街巷两个体系。
唐代长安城封闭里坊制度发展成熟。
中国封建帝王在建城,更多考虑的是保护君主的安全和显示其不可侵犯的威严,而不是为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服务。
封闭的里坊制度就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而产生的城市组织形式。
里坊制是从奴隶社会时期的“鄙邑”发展而来的。
奴隶主利用井田制的方形地块划分方式,将奴隶的居住和生产也划分为一个一个方形区域,由此形成了“里”(邑)这种居住和生产的土地单元,其不但是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也是基本的劳动者的生活居住单位。
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发展,城市内农业生产逐渐消失,里坊就演变为集中不同职业市民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空间单位,不同职业的市民被划归入不同的里坊内。
隋唐长安城市平面为方形,中轴线南北对称;大街东西条,南北条;城南墙有城门座,其它位置城墙有城门座。
全城南北和东西大街,交错构成规则的棋盘状,共划分出个里坊。
坊内由宽约的十字形街道划分出个大街区,再由宽约的十字形小街道划分出个小街区,小街区内由更狭窄、曲折的“曲”和“巷分隔出居住院落和房屋。
里坊内部是有小街道和曲巷构成的城市生活空间,里坊外围是高的坊墙和深的御沟与大街相隔,居民通过坊门出入里坊,坊门早开晚闭,实行夜禁气从尺度上看,唐代长安的里坊更像一个周边由坊墙维护的独立市镇。
图1 唐长安平面及里坊放大示意图划分里坊的是城市的主、次大道。
主要大道宽度大于,次要大道宽度多在之间。
长安南北轴线朱雀大街宽约,被称为“天街”,从城墙南大门直达皇宫,皇城前面的东西向大街宽约这是一个超大尺度的城市街道空间城中的大街与里坊之间由坊墙和御沟分隔开来,街道与两侧用地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样宽阔的道路,除了偶尔举行的皇帝出巡和祭祀仪式外,平常很空矿,完全超出了正常的交通需要,故此称之为“皇权大道”。
唐代里坊内街道不具备商业功能,商业活动集中在东西两个集中的具有市场功能的里坊内,并且市场活动有时间限制。
虽然后期有所改变,市场活动逐渐在坊内出现,总体来说唐代长安的城市内有“街”但无“市”,街道空间功能单一,生活内容较少。
随历史发展,中国传统城市街道中的皇权大道(划分里坊的南北和东西大街)逐渐转变为城市大街,而里坊是其生活街巷的发源地。
宋代是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空间发展的一个分界点,北宋东京(幵封)的城市街道的格局唐长安有明显不同。
城市中保留四条主要道路为御道,用红漆杈子与其他行人路分开,但其专属性质已大为削弱。
封闭的里坊制度取消,尽管里坊作为一种居住划分的方式存在,但坊门和坊墙没有了,里坊临街一面开满商店、酒肆,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
街道的宽度缩小,一般在之间,宋以后的城市街道宽度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夜禁制度也随之取消,进一步繁荣了城市生活。
北宋东京已经幵始萌生“大街小巷”的空间格局,街成为商业店铺集中的市场,小巷则作为各家住宅院落入口的连接空间。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的表现力宋代城市街道和街道生活的场景气图2 中国传统城市大街形态的变化到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的街道分工就更为复杂。
皇帝专用的御道主要位于城市轴线上重要的行政和祭祀场所,除了专用的大门平时禁止使用外,如果没有皇家活动,平民是可以随便使用御道的。
城中通向城门的要干道较宽,这些大道的交叉口往往是店铺、茶楼、酒肆集中的地方,形成集市,例如,东四、西四、东单、西单等。
另有宽度较窄次干道形成的商业街市,如王府井大街、大栅栏。
与住宅连接的是宽度最窄的胡同小巷。
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系统是由皇权大道和里坊街巷演化而来,街道以通向城门的为最宽,为城市的主干道,成棋盘式布局,街区内由胡同组成,胡同和大街垂直沟通,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大街小巷系统。
图3 胡同意图2.“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城市街道的影响如果以上是“自上而下”的建城途径,那么结合地理、气候特点的建城途径就可以称为“自下而上”的途径。
中国春秋时代的《管子》提出“因天才,就地利,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观念,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同时,在城市与山川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以南京、苏州、杭州(临安)为例,形制受《周礼》影响,同时又融合了自然地形的山环水抱自然肌理,是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理念的巧妙结合。
由于和山水的结合,城市街道布局往往与水系结合的双重性交通体系。
宋代以后里坊制度的废除,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都促进江南水乡的城镇水网体系,由“市”向“镇”自发生长,形成以水为轴的街市格局。
历经数千年,中国传统城市的营造理论已经把东方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紧密融合在一起,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农业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生根源。
土地在古人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家”的营建也意味着获得土地。
中国传统城市的棋盘装路网来源于井田制度的农田划分方式,并推广到城市乃至家院形态的各个层次。
方形的城池形态也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空间观念的延伸。
里坊制度则是封建家族礼制在城市管理上的空间体现。
里坊内的街、曲、巷是中国传统街巷的原型。
坊间的道路尺度逐步合理化,随着里坊制度的取消,产生了城市街道。
礼制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了中国江南水乡独特的“水、陆”双重的水乡街道体系,尽管带有自发结合自然环境生长的迹象,但空间哲学的主体依然是中国传统礼制城市布局思想。
例如宋代的苏州城,年的一块石碑记录了当时这个城市规划平面,这是一个棋盘网格状的规划,但整体布局却表现出一种充满韵律的复杂性,没有刻板的对称、连续的直线或者千篇一律的地块分割。
这个经过详细规划的城市,街道与运河网平行,其中南北向运河有条,东西向有条,座跨越运河的桥梁巧妙地组合在各个枢纽位置,形成“水陆”双交通系统可以看到礼制规则和自然环境在这个城市里的完美的交融。
同样,严格遵照礼制建造的都城,例如北京,同样把山水格局作为都市营造的一个重要因素融合在一起,历经多年的经验,自然水系和礼制轴线和谐共处。
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城市形成独特的以院落为基本单位的空间组合方式,规格不尽相同,但格局非常一致的院落,通过自然或者礼制的街区组合扩大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城市;全国分布南北数百个城市,又是以格局相似但又不同方式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大的国家。
所以中国传统城市的街道空间是连接庭院和城市的中间介质,它和城市以及庭院是一个整体,任何一部分受损失其他部分也将失去存在价值。
它的和谐与美是整体存在的,残缺了就很难体会到它完整状态的壮丽。
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城市和人的统一”。
3.中国传统城市的街道空间伦理中国传统城市产生于奴隶社会,汉代成形,唐代里坊制度成熟,宋代转变,明清达到顶峰,其文化核心一脉相承,其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转变就是封闭的里坊制度的废除,城市街道格局也没有。
城市大街和小巷的格局逐渐从文化的象征向城市生活需求靠近。
中国传统都城格局是为了体现皇权的神圣。
通往城门的大道,与其说是百姓出入城池旳通道还不如说是皇家权威展示的空间。
尽管封闭式里坊制度宋代就已经取消,但其形制已经深深植入中国人城市街道生活的空间哲学之中。
解放后的大院,现代城市所谓的小区,都可以看作里坊制度在现代社会的重新出现,尤其是大院的不同单位、不同行业,小区的贫富层次的区分,这些现象和唐代的里坊制度何其相似。
所以,就像北方传统的四合院,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是内向型的,城市街道是“官道”,而院里才是属于百姓的私人空间,大街的喧与小院的安静犹如两个世界。
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中国历史城市本质上缺少“公共精神(街道精神)”,中国老百姓内心里的街道空间尺度在街巷层面上,更向往里坊(小区、大院)内部的街巷生活。
相较西方国家,中国人注重内部私有空间的生活。
庭院与街道之间较为封闭,而且院门往往在幽深的小巷内,进大门还有二门,七拐八拐才能忽见一方天地。
封建社会采取强权统治,压制公共活动,缺乏(并不是没有)公共生活,所以传统中国城市对公共空间要求不高。
庭院内部别有洞天,街巷往往是山墙(没有窗或高窗)外的过道空间,且多为土地压实少铺装。
但街道的生活味道依然很浓,叫卖的游街商贩,热情招呼的邻里,玩耍的小童,大树下乘凉的劳力者,一碗凉茶何等惬意。
主干道也很少铺装,人马嘈杂尘土飞扬,但街市结合分外热闹,例如前文提到的北京马市、果子市等。
所以,中国人所谓的逛街很大程度上是指去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