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2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专题突破练第3页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辽宁丹东一模,25)《宋书》卷九十四记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
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能够依据人才的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只注重门第出身。
结合选项分析,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不正确。
2.(2017安徽蚌埠二模,24)下图是一块出自甘肃省某个墓地的画像砖,大约是公元3或4世纪的作品。
它描绘了一个在田里劳动的农民,他赶着牛,拉着木制的耙。
对此解读最符合史实的是( )A.北方旱田耕作技术趋向成熟B.畜力已经取代人力从事生产C.木耙成为当时主要耕作工具D.当时铁制农具尚未推广使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及图片,推断这一精耕细作的技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故A项正确;根据图片,可知耕地过程仍然需要人的参与,人力没有被取代,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木耙在耕作工具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由木耙的使用不能推断出当时是否推广使用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3.(2017山西孝义三模,25)“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
”材料中的“轮廓”(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保证了皇权独尊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
根据材料“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指的是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故选C项。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而言的,故排除A项;B项是科举制的意义;D项不符合史实。
4.(2017四川凉山三模,26)唐代岭南市舶使首设于广州,职责是“诸蕃舶至,尽有其税”。
758年一些大食人和波斯人驱逐了广州都督,抢劫商店并焚烧房屋。
879年黄巢对广州外国商人进行了大屠杀。
这说明( )A.市舶使与外国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B.唐代的中外矛盾特别尖锐C.广州是外国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城市D.市舶使主要负责管理外国人〚导学号5263404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外国商人与中国人发生了纠纷和矛盾,而非市舶使与外国人有密切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只提及唐朝广州地区外国商人与中国人的矛盾而非唐代的中外矛盾特别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中市舶使的设置、外国商人和地方官的矛盾、外国商人和农民起义领袖的矛盾,从侧面都反映了广州是外国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城市,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2017广东韶关一模,25)汉代以来,儒家经典散佚,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
唐朝统治者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并“令天下传习”。
这一现象(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为科举制形成打下了基础C.推动了三教合一的进程D.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儒学的发展。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武帝时期而非唐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在隋炀帝时期就已经确立,故B项错误;三教合一趋势出现于唐朝后期且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唐朝统治者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并‘令天下传习’”,可知这有利于解决当时“汉代以来,儒家经典散佚,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的社会文化弊病,而统一和规范的文化标准则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D项正确。
6.(2017湖南常德二模,28)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家经典。
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印刷成本的降低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商品经济发展是造成宋代印刷的文献增多的根本原因,非关键因素,故A项错误;宋代印刷品大多与市民生活相关,这与以儒学为内容的文化教育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重文轻武的政策与宋代印刷品内容变化无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官方印刷的儒、佛、道家经典,而宋代印刷内容大多与市民生活相关,这说明私家书坊增多,而私家书坊增多得益于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印刷成本降低,故D项正确。
7.(2017江西赣州二模,25)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答案:C解析: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不同是表象,故A项错误;北魏与唐的不同艺术风格分别反映了动乱和稳定统一的社会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除了反映唐朝的社会状况还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状况,故B、D两项均错误。
8.(2017辽宁六校协作体期末,25)“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宋朝统治者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工作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
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
”这种做法( )A.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B.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C.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D.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材料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相对于前朝更多地选拔人才进入官僚队伍,为他们在政府中提供适合的职位和丰厚的薪金,甚至以文职官员监管军队,这扩大了统治基础并加强了国家的管理,从而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故选D项。
宋代以文官监管军队,不利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故A项错误;宋代官员设置的增多,降低了行政效率,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B、C两项错误。
9.(2017山东淄博三模,26)下图为宋代铸造的大观通宝钱,由宋徽宗御题钱文。
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1107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
由此可见当时( )A.北宋政府铸钱具有随意性B.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C.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平民化D.皇帝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了“大观通宝钱”的来历,即宋徽宗认为有人发现“彗星闪过”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1107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这是因为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北宋货币大观通宝,是由宋徽宗御题钱文,不能说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平民化,故C项错误;A、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10.对于儒家经典文本,汉唐经学家的讲坛是一种权威主义的政治哲学讲法,他们往往只作引证,并不做论证;只作章句上的训诂,并不做义理上的诠释。
宋明理学家不再拘泥于章句,而是演绎其中的义理,重新建构儒学思想体系。
这种变化表明( )A.宋明儒学已经否定了儒学经典的权威B.宋明儒学已不再为国家政治权威服务C.宋明儒学改变了汉唐儒学的治学传统D.宋明儒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中宋明理学家“重新建构儒学思想体系”体现了宋明儒学改变了汉唐儒学的治学传统,故C项正确;理学实质上依然是儒学,故A项错误;理学后来发展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11.(2017山东潍坊二模,26)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
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因俗而治加强治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代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
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知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A项正确;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因俗而治加强治理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任何基层行政组织的信息,故D项错误。
12.(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3)元朝时期,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这表明( )A.农业科技发展迅速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加强C.私人修书蔚然成风D.农业生产得到高度重视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代的农书。
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突出总结性,没有反映农业科技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抑商的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私人修书外,尚有官修农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私人撰写……”,表明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均比较重视农业,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13.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
帝(宋太宗)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
——《宋史纪事本末》材料二嫔御久不得迁,屡有干请,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廷不肯行。
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上笑曰:“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
”政府奏无法。
上收以示嫔御曰:“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
”——(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材料三帝(南宋孝宗)因言:“朕近览《神宗实录》,是时灾异甚多,何也?”魏杞(宰相)对曰:“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训饬;为人子者,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
”帝曰:“卿之言甚善,若不恐惧修省,自取灭亡之道也。
”——《续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传统职能。
(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
(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杞对曰”体现的思想观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完整提出这一思想的儒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