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式”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引言: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
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精彩点拨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变困惑为顿悟,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优化教学过程,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期为大家推荐几种课堂教学中的点拨技巧,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何谓“点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候给学生以启发,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用眼观察,动手去做,动脑思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用生动、明确的语言或规范的动作告诉学生,使学生茅塞顿开,掌握规律,发展智能。
点拨时遵循哪几个原则?一、循循善诱,引向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和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能答出一二,旦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启发诱导,顺势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
二、造阶梯点迷津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应在认识彼岸路上造阶搭梯。
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发散聚合训练思维思维可分为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
对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的看法或认识,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考证,得出结论。
因此,发散和聚合两种方式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应当是紧密联系的。
如小学生由于知识年龄等方面特点,认识问题有时片面,这时教师就应用时进行思维方式点拨,提高思维认识。
四、归谬正误,转变认识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难以使学生信服,旦易产生逆反心理。
这时,就应让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所在,使其他幡然醒悟,转变正确的认识这就是归谬法。
点拨技巧有哪些?一、语言点拨语言点拨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
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助点助点就是辅助性点拨。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
教师可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阶梯问题进行点拨,使学生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旁点旁点也称曲点、侧点。
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的、从旁的、暗示的、曲折的进行点拨,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让学生从旧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直点直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点拨方法。
例如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最终结果。
4、辐点辐点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而引发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教学内容。
即由点到面的点拨方法,使学生想得更多、看得更远,思维呈辐射状态,具有扩散性、广阔性、灵活性。
5、聚点聚点即聚集点拨。
它是与辐射点拨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教师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由面到点、由此及彼进行点拨,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
二、体态点拨体态点拨,即教师借助体态进行点拨的方法。
体态也是一种语言,它是与语言交流相对应而言的,也称非语言交流。
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和脚的移动,人际间的距离,讲话的速度、音量等。
研究表明,体态语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不但远远大于语言交流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任何语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常见的体态语言有以下几种:1、动作点拨动作点拨是教师借助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拨方式,使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2、目光点拨目光点拨是教师以目光为载体,十分巧妙地把教师要表达的十分复杂的愿望、态度、情感迅速传递给学生的点拨方式。
例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若给予信任的目光,学生便会信心百倍;学生显得紧张时,教师若给予鼓励的目光,学生便会勇气倍增;学生回答问题成功时,教师若投之以赞许的目光,学生会因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幸福万分。
3、表情点拨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显示,是人的内心世界最灵敏、最复杂、最准确、最微妙的“晴雨表”。
马卡连柯曾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
表情点拨正是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潜在的调控作用,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十分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段。
4、符号点拨符号点拨,是教师以符号代语言的点拨方法。
例如,教师讲到疑点之处,为了引起学生的深思,可在黑板上画一个大“?”;讲到动情处,为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可在黑板上画一个大“!”……什么时候点拨?一、在新旧知识联结处点拨许多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每个新的知识点必然有与它相关的旧知识,联结处就是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点拨,便于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度到新知识,速进知识的迁移。
二、在学习新知关键之处点拨知识内容的关键处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
在这些关键处适时进行点拨,有益于重、难点的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理解的透,掌握的牢。
三、在学生疑惑之处点拨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肤浅,有时困惑,从而感到疑惑不解,厌倦困顿。
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设计合适的梯度,架设过度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
四、在学生争议之处点拨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的结论、实验的结果有争议。
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争议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给予正确地解释,或启发学生按照正确地思路、方法、步骤进一步探讨,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五、在思维受阻之处点拨在课堂上,新课中的难点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可适当地分化这些问题。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与诱导性,巧妙地让学生在探究中突破难点。
同样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在思维定势干扰之处点拨在课堂中学生往往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产生负迁移,此时设计探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冲破原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但要善于通过“点拨”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去思考、探究、理解知识,提高认识;还要善于以“点拨”为手段,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去感受、体验,培养品德,陶冶性情。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在启发思考,贵在情境创设,妙在适时点拨,巧在“情境中点拨,点拨中导思”。
当然,点拨还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点拨时注意的几个方面?一、点拨要适时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点拨或者在学生说的层面太浅太低时进行点拨,当学生展示时出现知识性错误而其他学生无发现时,学生说的不到位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追问和点拨。
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排不发。
这句话可以说明点拨所应掌握的时机。
教师的点拨,应不早不迟,恰逢其时。
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认识发展到似懂非懂,想说而又不说不出来的思维状态时予以点拨,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点拨过早,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点拨过晚,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点拨要适宜要在新旧知识点处适时点拨,以达到“温故而知新”之目的。
要在重难点知识处适度点拨,使学生理解掌握到位。
要在易错点、易混点强化点拨,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掌握巩固知识。
要在解题方法和知识规律处精要点拨,使学生学会思考.三、点拨要适度当学生说的很好时,不重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弄懂的不讲;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弄清楚的不讲;学生经过实验弄懂的不讲。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点拨时一定要遵循四不讲的原则。
常言道点而不到会而不发,点之过度会越俎代庖。
点拨后仍应存疑,不是直揭谜底,而是教给学生继续探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认识的方向,并能从中获取更多知识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点拨要适当首先点拨的角度应恰当,符合问题本身的性质和要求,符合学生自身生理。
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并点到学生思维卡壳的关节上。
其次是点拨语言应炼,言简意赅,能准确表达的寓意。
教师的点拨一定要适度。
常言道点而不到会而不发,点之过度会越俎代庖。
点拨后仍应存疑,不是直揭谜底,而是教给学生继续探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认识的方向,并能从中获取更多知识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
”此处“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
教学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点拨”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
教学中对学生的深层点拨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要伸展到方法、态度、情感、思想等方面,是触及学生心灵,拨动学生心弦的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