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教学法的理论意义与操作方法
1982年蔡澄清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点拨教学”理论。
经过二十年的风雨洗礼,无论是在理论深入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这个理论日益显示出它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尤其是在大力提倡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点拨教学”理论更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点拨教学”理论。
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这种点拨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操作体系:“三阶六步”。
即准备阶段:(1)吃透两头,摸清障碍;(2)认清方向,选准突破口;实施阶段:(3)相机诱导,适时点拨;(4)讨论交流,理解消化;(5)双向反馈,总结提高;发展阶段:(6)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基本课型:听:(1)感知性点拨;(2)理解性点拨;(3)应答性点拨;(4)评价性点拨;说:(1)复述性点拨;(2)条理性点拨;(3)讨论性点拨;(4)交流性点拨;读:(1)导入性点拨;(2)研究性点拨;(3)鉴赏性点拨;(4)反馈性点拨;(5)迁移性点拨;写:(1)心态性点拨;(2)立意性点拨;(3)构思性点拨;(4)转换性点拨;(5)推敲性点拨。
主要方法:(1)暗示引发;(2)引路入境;(3)辐射延展;(4)逆转爆发;(5)抽换比较;(6)纲要信号;(7)激疑促思;(8)再造想象;(9)挑拨争鸣;(10)举隅推导。
我个人认为,“点拨教学”理论有这样几方面的贡献:一、既充分吸收了古代、现代的精华和教育实践的经验,又立足于中国当代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闪耀着现代思想的光芒;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鲜活的实践依据;既有深邃的历史感,又有现实的指导性。
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对此解释说:“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必待其如此乃启发之。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教会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蔡澄清先生说:“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也。
点拨者,‘导而弗牵,强而弗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也”,“巧施点拨,可使学者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巧施点拨,可使学者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智力飞腾”。
在实践方面,“点拨教学”理论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蔡先生在教《祝福》一课,当学生已经懂得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主要是通过三次描写她的眼睛来表现时,及时引出鲁迅的名言:“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然后进一步点拨引发,使学生“举一反三”,他说:“如果把鲁迅的‘画眼睛’仅仅看作是描写人物的眼睛,只算是狭义的解释。
其实鲁迅所谓的‘画眼睛’是形象的比喻,是一个理论的概括,是艺术创作中典型化的一种手段或准则。
”接着他指导学生从比喻的角度,对鲁迅小说中“画眼睛”片段作一次综合整理:祥林嫂四次发出“我真傻”的喟叹,来表现她凄惨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