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国际货币体系专题

2019年国际货币体系专题

专题:国际货币体系
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
1、全球货币政策的决定因素。

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创造机制与国际金融环境息息相关,其他国家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会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产生很大影响。

2、通过资本流动来传导货币政策。

储备货币发行国货币当局的负债是其他国家的资产,并且由于全球货币乘数的存在,会有越来越多的货币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出来,这就使得储备货币发行国必须通过特定途径使这些货币从本国流出进入到国际市场中,一条途径是通过经常性账户,另外一条途径是通过资本流动来实现的财富转移。

3、需要为各国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让出空间。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对主要国家银行、企业及个人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修复。

欧洲债务危机后,也需要首先对欧洲国家政府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修复。

二、美国的过度负债现象及其解决方案
对于美国的过度负债现象及其解决方案的分析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
1、停止进一步的过度负债是一个政治问题。

2、解决过度负债的一条途径是以通过膨胀的形式减少债务负担,将实际利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在必要时还可以为负。

如果实际债务负担加重,则一国可以通过加深本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来缓解债务压力,而债权人将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

3、解决过度负债的另一条途径是滥发货币,让汇率自由变动以反映经常性账户的真实情况。

这次金融危机中,货币滥发成为美国躲避危机的最有效避风港。

在滥发美元的过程中,债权人承担了相应的货币风险,而且该风险不足以通过其他主要国际货币进行对冲。

从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可以看出,美国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使得美元从危机后就开始不断贬值,而人民币则一直在不断升值。

三、中国的应对之策
对于中国的应对之策的分析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
1、中国有着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所以要求大量的资本输出,中国政府已经从去年开始允许在海外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这是其资本输出的一个良好开端。

2、体制改革。

目前在这些国际机构中,并不存在制定全球货币政策的全球中央银行。

现在需要建立一个国际货币政策委员会来承担全球中央银行的职能。

3、市场法则,即市场行为。

事实上,是市场决定了一种货币是否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市场更加倾向于接受在金融市场中拥有广泛流动性的货币。

4、对美元未来的发展有清醒认识。

基于市场规模的考虑,我认为美元仍将在未来很长一
段时间内主导国际市场。

一些人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会对美元未来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会出现全球性通货膨胀,大型跨国企业会相继倒闭,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些情况会发生。

如果中国没有一个有序发展的外汇市场,则中国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使用持有的外汇储备以确保市场稳定有序的发展、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交易职能及国际储备职能的发展、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在选中的海外金融中心中进行人民币交易、开发人民币的海外借贷市场并且进一步推广人民币的海外远期业务。

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所暴露的缺陷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自发形成的一种缺乏国际规则的约束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与协调的“无秩序”的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1、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而由少数主权国家的信用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是造成现有几种国际货币缺乏统一信用基础、供给不受约束、无法根据国际经济的客观需要提供相应国际流动性,以及产生所谓“特里芬难题”的货币制度根源。

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

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

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

2、缺乏全球范围内负责金融监管的统一协调机构。

3、缺乏一整套符合现代信用货币作为管理货币条件下汇率决定与调整本质要求的国际汇率制度安排及相应的约束干预调整机制,而让汇率完全听任市场供求力量自由浮动,造成信用货币制度下汇率剧烈波动,经常脱离价值基础、偏离均衡水平,引发货币竞争性贬值或竞争性升值,导致国际贸易争端和国际金融危机。

五、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内容
1、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目前,SDR的使用范围需要拓宽,从而能真正满足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

(1)建立起SDR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

改变当前SDR只能用于政府或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结算的现状,使其能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公认的支付手段。

(2)动创立SDR计值的资产,增强其吸引力。

(3)进一步完善SDR的定值和发行方式。

2、改良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国际基金组织应有的作用。

主张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进行改革,改变国际金融机构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局面,更多地体现透明与开放的原则,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决策中的影响,使其尽可能多地
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救助的方式,放宽援助条件,以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接受条件苛刻的金融救助而造成的经济社会的大幅震动。

3、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

IMF认为,次贷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如下缺陷:第一,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机制。

第二,缺乏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协调。

第三,缺乏金融监管的跨境安排,需要开发一些跨境监管机制来避免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

第四,缺乏提供充足流动性支持以及为外部调整提供充足融资的国际机制。

六、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下中国的策略选择
1、中国如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
(1)中国政府应该以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创建为重点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重建:第一,支持IMF进一步增发SDR;第二,积极认购IMF发行的以SDR计价的债券;第三,敦促IMF 扩大SDR的代表性与适用范围;第四,积极支持IMF启动替代账户计划;
(2)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更为现实的前景,是欧元与亚洲货币逐渐成长为能够与美元分庭抗礼的国际货币,即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

第一,央行降低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让人民币汇率更多地由市场力量决定;第二,中国政府在可控前提下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第三,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方面,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结算功能;另一方面,扩大境内外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的发行数量;第四,通过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来提高人民币在区域货币合作中的地位;第五,中国政府应加速发展结构转型,变出口导向的发展策略为内外平衡的发展策略。

2、中国如何参与IMF 改革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作为全球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中国政府应该在IMF改革问题上有更加鲜明的表态与主张。

中国政府应该敦促IMF 精简机构、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作为一个逐渐融入金融全球化、金融体系处于不断开放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3、通过加速国内结构性改革来促进国际多边货币合作
人民币要尽快成长为一种国际性货币,并在区域层面与全球层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要在IMF改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要更加积极地参加全球金融体系改革,都离不开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

只有结构改革才能降低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并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只有当中国国内的结构性改革缓解了中国经济的内外部失衡,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与可持续性,中国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才能在国际货币体系重建与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人民币才有望在国际储备货币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加速国内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多边货币合作的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