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一章概论一.概念界定1.研究:就是一个认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2.科学研究:①含义: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
②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3.教育科学研究:①含义: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②基本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③功能:解释、预测、控制④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创造性(最突出的)、伦理性4.方法: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研究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含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研究,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特点:①一般:A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B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C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D强调方法的科学性E创造性。
②独特:A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B研究的周期较长;C针对性、实践性强;D教育研究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是关于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的一般方法原则的知识体系,是将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形式、方式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2.教育研究方法论:从哲学观、世界观的应用中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原则,是方法的理论表现形态。
三.分类1. 四种水平: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2. 依据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①具体的科学方法论:文献法等②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等③最一般的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③依据研究目的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④依据研究方法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2.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5.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五.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 3.数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4.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
六.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报告七.教育研究的意义:1.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向教育科研要质量”;3.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4.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与设计一.课题的选定1.选择研究课题的标准:(1)问题必须有价值(①理论价值,即学术价值,指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是有关知识的拓展,能否为教育理论增添新容,如理论的构建、发展、完善,对原有理论的检验或突破等。
②应用价值,在于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能否解决现实问题,能否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或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2)问题具有科学性;(3)问题要具体明确;(4)问题具有创新性;(5)问题具有可行性(①可行性,指所选课题能够被研究,研究者能够正常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有取得预期成果的希望。
所选的问题本身应该是可以研究的,存在被解决的可能性。
②研究的可行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条件;)。
2.课题的类型: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3.课题的主要来源:①教育实践:A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B从教育实践的矛盾、困惑中寻找研究问题;C抓住思想中的火花来形成研究问题;D凭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研究问题;E从有争议的讨论焦点或热点问题上选择研究问题。
②教育理论:A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问题;B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C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D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问题;E在阅读理论、审视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问题。
二.研究课题的表述1.最好能囊括研究围、对象、容、方法2.题目容最好涉及两个变量(相比较而言用一个变量不及用两个变量来得清楚、具体。
一个变量的研究课题往往是理论性的、发散性的研究,围扩散,不宜聚焦。
两个变量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实证性的、一一对应的研究,围集中专一)3.题目不要用疑问句形式或结论形式4.题目不能只有围没有问题5.避免道德或伦理上价值判断三.文献检索1.含义:教育科学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2.作用:①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②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③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3.种类:①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专利说明书、学位论文等,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②二次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献、网上搜索引擎等,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三次文献,包括动态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百科全书、辞典等,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等特点4.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电子信息检索系统、专家询问、非文字资料5.基本过程:①分析和准备阶段;②搜索阶段;③加工阶段。
6.主要方法:①顺查法②逆查法③引文查找法(跟踪法)④综合查找法⑤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脱机检索;联机检索(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由中心计算机、数据库、检索终端和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其中美国的DIALOGUE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7.基本要求:①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②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③勤于积累④善于思考四.研究假设1.含义:是根据一定得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设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去2.作用:假设能明确规定课题(假设的功能主要在于它是理论的先导,起着纲领性作用);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课题研究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科学理论在未经实践检验之前只具有科学假设的性质);假设是研究的核心。
3.基本特点:科学性;推测性;表述的明确性;可检验性。
4.基本类型:(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①归纳假设(是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题出的经验定律);②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述出发推断出新结论,推论出某特定假设。
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③研究假设(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2)按性质和复杂程度:①描述性假设:(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写)(量的描述)(通常是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②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质的解释)(通常是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③预测性假设(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5.形成:基础是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经验基础);思想方法论;研究者的背景知识6.检验:①原理依据:概率统计原理;②统计检验的步骤:建立零假设;计算统计量;进行统计推论7.①定量研究(研究性研究):涉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要求明确提出研究假设②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研究假设,其假设往往隐含在研究过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
五.研究设计1.含义:就是指为实现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取客观、明确、可靠的研究结论,依据确定的研究项目,对研究方式方法、研究操作程序和控制方案进行周密、科学、完整地构思、确定、规划和表述(前一部分是设计的目的,后一部分指研究设计的工作容)2.容:①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②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变量④形成研究计划3.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要求:①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选择方法;②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4.①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
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是一定时空围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②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
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成为样本容量。
③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5.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①明确规定总体:研究的目的、课题性质决定总体的涵;研究目的决定了总体的围。
②取样的随机性: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即使被抽取的任何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在选择上没有联系。
这里不存在任何选择的标准,不带有任何有意义的成分,从而尽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
③取样的代表性: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
样本的代表性正是由部分推断整体做法的理论依据。
取样的偏差将导致研究结论的无效。
④合理的样本取样:样本大小取决于:研究的不同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允许误差的大小;总体的同质性;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无力;取样的方法。
6.取样大小的参考值:①描述研究、调查研究:总体的10%,除少数情况,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一般不能少于100。
②相关、比较研究的满意样本每组至少30。
③实验研究:条件严格控制的心理学实验每组15人;条件控制不严密的教育实验。
最好一个自然教学班,不少于30人。
7.取样的基本方法:(1)简单随机取样:这是在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且所抽取样本较小时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
①优点:可保证全部标识的代表性;能确定抽样误差的理论值,并且简便易行。
②缺点: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
③具体方式:抽签、随机数目表(2)系统随机取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