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专题一专题二同步测试题1.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
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
这说明商朝后期()A.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B.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C.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D.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2.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3.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
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应该是指()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4.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人人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铁序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C.政治权小依据血缘亲疏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5.“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段记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唐太宗贞观之治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7.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
秦王政的做法()A.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B.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C.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D.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8.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
这表明张鸣认为A.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B.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C.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D.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9.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0.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
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A.秦朝的焚书坑儒B.明朝的特务统治C.唐朝设置节度使D.汉初分封同姓王11.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
这种现象()A.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C.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2.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的朝代是()A.秦B.汉C.唐D.宋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
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
”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A.中央的派出机构B.皇帝的顾问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D.中央的直属机构14.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
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
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
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15.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
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
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
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B.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D.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16.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17.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即管理全国事务,又管理地方事务,其主管长官称“国师”,该机构是()A..唐朝中书省B..宋朝枢密院C.元朝宜政院D..清朝军机处18.北京大学历史系陈苏镇教授指出,秦朝的失败除暴政外,还和区域性文化差异及冲突有关,特别是秦与楚、齐、赵等自身文化传统比较深的地区的矛盾更为尖锐。
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起到了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
由此推断,汉初的郡国并行制()A.消除了君主专制带来的暴政B.实现了不同文化区域的同步发展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D.适应了当时地方管理体制的实际19.“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
”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和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C.魏晋时期的察举制度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20.有学者提出:“西周时期实行世官制,即社会统治阶层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组成,其中“士”属于社会的中低阶层,但是西周统治者的尚贤意识和任贤行为为“士”中贤者有才干的人向上流动提供了空间。
他们可以通过他人推荐、学校教育、在射礼中的突出表现、建立军功、自我推荐来实现向上流动。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正确的是()A.世官制是唯一西周选官制度B.“尚贤”、“任贤”是世官制的重要补充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学校教育是“士”向上流动重要渠道21.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A.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B.军事武器的优劣C.国民素质的优劣D.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22.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的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
这种看法()A.看到了东西方制度对比的巨大差距B.看清了世界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C.看到了西方与清朝敌强我弱的现实D.看到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转化23.1853年,英国利用最惠国待遇和中美《望厦条约》有关“12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向中方提出修约要求。
1854年,美国、法国也积极活动修约。
西方列强积极修约意在()A.改变不利的贸易局面B.获取更多的通商口岸C.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军D.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24.流失海外辗转多年的圆明园兔首和鼠首铜像于2009年2月25日在巴黎拍卖。
历史上,导致铜像流失海外的是()A.俄国军队B.八国联军C.日本军队D.英法联军25.揭贴、口号等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下列揭贴、口号与事件搭配不符合史实的是()A.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甲午战争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D.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26.2019年国家考古部门确定2019年在黄海海域发现的沉船“丹东一号”为历史上著名的“致远舰”,并开始研究打捞的可行性方案。
对“致远舰”的考古可以直接研究()A.甲午战争的爆发B.丁汝昌的生平C.北洋舰队的覆灭D.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情况27.近代由于教民矛盾重重,义和拳遂逐渐壮大起来,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坛请神,烧教堂,杀洋人,杀清军,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
涿州知府衙门更被三万名拳民占据。
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击毙。
这发生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中日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28.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里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
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9.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
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A.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30.“若纸烟,若小眼镜……用者辄置极刑。
罗稷臣星使之弟熙禄,自河南赴津,有洋书两箱……途次被匪(指义和团)系于树下,过者辄斫……一仆自言相从多年,主人并非二毛(指说洋话、用洋货的人),亦为所杀。
”材料主要反映了()A.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义和团B.中外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C.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的运动D.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倾向31.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
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三: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
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
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