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世界历史沉思录》看布克哈特的历史观

从《世界历史沉思录》看布克哈特的历史观

从《世界历史沉思录》看布克哈特的历史观2007年6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金寿福先生翻译的瑞士著名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的《世界历史沉思录》一书。

读罢全书,不仅仅为布克哈特博大精深的文化修养和高深的历史造诣所折服,也深深的为自己之前对大师的一无所知而惭愧。

通过这本书,让我得以从文化的角度开始思考近代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演变。

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1897),19世纪瑞士杰出的文化史、艺术史学家,被认为在德语国家中与兰克、德罗伊森、蒙森齐名的历史学家。

他的后辈,闻名遐迩的尼采曾评价他“极不同寻常”、“思想深邃”。

而在我们回顾了这本书所处的年代、分析布克哈特本人的思想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布克哈特在史学史上的地位,了解这本书中所体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的独特之处。

一、布克哈特的史学背景布克哈特处于十九世纪,当时的欧洲史学界正受到科技革命的冲击,开始认识到研究事物根源的重要性,产生了“实证学派”。

以兰克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开始将历史视作一门科学,他的方法是只使用外交文件,只从政治入手,严谨地证明可证明的,抛弃不可证明的。

然而今天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的真实是难以把握的。

兰克学派试图抓住的历史事实“只不过是历史的影子,而不是历史,当然也不是‘真实’”。

布克哈特的史学研究让兰克学派主导的十九世纪史学界产生了新的可能性:放弃客观,接受历史的主观性。

这种史学的新态度可以解释他选取文明史视角的原因。

他曾说过这样的话:对我来说,背景是主要的考虑;而背景是由文明史提供的;所以我愿意致力于这一方面。

论其生平,布克哈特出生于名门望族,从小就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于1839年至1843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得到了库格勒和兰克两位名师的指导,前者关注文化,后者关注政治,但显然布克哈特受库德勒的影响更大。

而其与兰克的史学观点则截然不同了,兰克的兴趣在政治上,而布克哈特主攻艺术;兰克主要以极其严肃的科学态度研究政治,布克哈特以热情的审美视角观察文化的发展对历史的影响。

布克哈特的著作现已先后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希腊人和希腊文明》(王大庆译)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金寿福翻译的《世界历史沉思录》是他的史论,阐释了他的历史观和对历史的思考。

这本书依据的是布克哈特的讲义,1905年初版的书稿整理者是布克哈特的孙子奥利,此后版本众多,我手中的中译本是维尔纳·卡埃基1978年的编注本。

卡埃基是布克哈特在巴塞尔大学历史学教席的接替者。

卡埃基在书中的编后记中,对此书的背景、布克哈特的写作思路及本书的出版过程都有详细的介绍,参考价值很大。

二、《沉思录》的史学内涵全书分为六章“导言”、“关于三个潜能”、“对六种相互制约关系的考察”、“历史上的危机”、“个性与普遍性”、“世界历史上的幸运与不幸”。

在导言中,布克哈特娓娓道来他所传授的这门历史课程的意义,并传达了他对历史学习的理念,意在交给学生独特的研究方法,构建整体的“历史的框架”。

在书中,布克哈特对世界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解读,考察国家、宗教、文化这三种“潜能”的制约关系,即这三个“潜能”作为不同的个体存在而相互制约的六种形式。

接下来一章谈的是“危机”,能被划入“危机”的,是那些“根本性的改变”,例如改革、革命及战争等。

“危机”这个词在这里用来概括历史加速变化的过程,书中对“危机”在不同国家、政体、文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作一个辩论性的论述,我们了解到时代发展后社会出现的新的特征,从而对“危机”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危机”过后,布克哈特用“个性与普遍性”来表述伟人,根据他的看法,伟人是相对存在的,而伟人的意义在于“只有他们的出现才能使世界历史的车轮前进。

”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布克哈特对伟人的认识与赞扬。

最后一章叫做“历史上的幸运与不幸”,布克哈特说:“在有关幸运和不幸的章节里,我们将考察迄今为止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想化的评价,以便我们在考察世界历史的时候能够保持客观的态度。

”2全书六章看似相互独立,但却涵盖了从历史存在形态、历史加速变化的过程、推动历史变化的人、现在人们认识历史的方法论四个命题。

纵观全书,下面两点阐释尤为让人受益:其一,文化胜于国家。

在书中论述的国家、宗教、文化三个历史潜能中,文化被置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想,原因应该在于他以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视为人类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留下的永恒记忆。

国家、宗教都有可能消失,唯有人类文化生生不息。

国家与宗教之间紧张对立,而“文化对它们来说就意味着批判”3。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就是这三种潜能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所以,历史并不是单一的政治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或许,今天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经济、政治、文化被认为是三大要素,但布克哈特在那时提出的三种潜能的论断不得不说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现在意义的阐释的某种尝试。

其二,伟人的个性与普遍性。

布克哈特在其著作中明确了对伟人的定义,“一个伟人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他,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不完全,因为历史上一些特定的伟大成就只有通过他以及他所处的时间和环境才成为可能,不然的话,那些成就不可想象;他与历史上一连串重要的原因和结果息息相关。

”4布克哈特对伟人的认识也并非是要强调伟人的特殊性或个体性,相反,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这些伟人在自己身上综合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刚性和柔性的东西;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国家、宗教、文化以及危机。

”5这才使得伟大或许突然间成为了世界历史的承担者。

我们曾经在一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究竟是人民创造了历史,还是伟人创造了历史?而现在有了这样一个结论:人民决定着时代发展的归宿,但伟人却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伟人”的概念其实并不是指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种精神:象征着时代,象征着民族,象征着人们的思想。

因此,布克哈特也说道,人们需要坦然接纳一切伟大的人,从而推动时代的车轮向前滚动。

三、布克哈特的历史观作为一代名家,与同时代及后代的史学家相比,布克哈特在书中流露出其独特的历史观,一是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二即其主观思想较浓重。

其一,悲观主义的历史观。

在对国家、宗教和文化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的阐释中,布克哈特即认为,文化、人性并非在历史中永远不断进步,相反,他们有很多今不如昔的地方。

“现在的许多首都远远比不上雅典,当时活跃的精神交流。

” “今天的大城市里所谓的各种受教育的机会只能通过揠苗助长的方式培养一些平庸之辈,这些人通过等待或者通过他们优越的社会地位获得既有的位置。

相反,在雅典和中世纪的佛罗伦萨,不同凡响的人激发别人发挥最大限度的能量。

”6在自由文化和精神领域,显然在布克哈特看来当时与古代的雅典时代相差甚远。

然而,布克哈特对当时欧洲文明的阐释虽悲观,却极具预见性,他认为,物极必反,对于过于成熟的文明,一场危机的到来是十分有益的。

“长久的和平不仅是我们的神经麻木,而且还促使了一大批可怜的、胆小如鼠的、不自食其力的人。

这些人使得空气污浊,最终使整个民族的血液变得不再纯洁和高贵。

”7书中认为,正义的战争和光荣的战争是民族危机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它同时也代表着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契机。

当一个有发展文化能力的年轻民族侵略一个比较古老且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的时候,这是一种更新,是历史上健康的野蛮民族对历史的促进。

而对于当时的欧洲,“目前的危机有一种与大规模的民族之间的战争交织在一起的趋势”。

8布克哈特虽偏居巴塞尔小城,沉迷于对历史和文化的分析,却预言了欧洲的未来:一系列新的战争迫在眉睫,各种运动此起彼伏这些预见虽不能说其在揭示着历史的发展规律,但也是一种历史思维的结果。

其二,主观主义的历史观。

这本书后人起名为《世界历史沉思录》,即可体现布克哈特在讲授历史时渗入的主观感受之多。

作为曾从师于兰克的布克哈特,相对于兰克的考证之风,他更像是离经叛道者。

纵观全书,字里行间中也的确彰显了布克哈特另类的个性与独特的思想。

很多学者都主张用史料说话,没有史料的支撑,就无所谓真实的历史,更无精湛的学术。

其实在历史研究中,基于史料基础之上的延伸和大胆的假设不应该被完全否认。

在实事求是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阐释,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对历史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探讨,这样才会使得历史之路越走越宽。

布克哈特从文化的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分析,尽管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他对历史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布克哈特在写给尼采的信中说道:“我要教给学生的是,他们再日后继续学习任何学科都不可缺少的框架,因为那些学科并非悬在空中。

”9《世界历史沉思录》便是在帮助人们建立这种历史思维的框架,也是形成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

参考文献1. 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雅克布·布克哈特著,王大庆译:《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描述[←1]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6页。

[←2]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3]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页。

[←4]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1页。

[←5]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8页。

[←6]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

[←7]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6页。

[←8]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3页。

[←9]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寿福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VI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