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
是 18—19 世纪美国史的内容。 21.维柯的史学思想: (1)在文化思想的传统上,维柯继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但他对笛卡 儿的理性主义却持异议; (2)强调知与行,实践与真理的内在联系,认为人类能创造世界,因而也能认识世界。人 的认识内容来自创造的实践活动,真理即创造实践,于是便不是笛卡儿的成果; (3)建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企图为它寻找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将历史过程分为神 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 (4)维柯笔下的三段周期性运动,并不是裹足不前的封闭式,而是渐进的螺旋式的上升运 动; (5)提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则。提出“世界确实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 22.塔西陀的史学思想: ①反对暴政。有论者认为塔西陀著作的整个主题就是反对暴政。在《阿古利可拉传》中,作 者在为其岳父阿古利可拉歌功颂德的同时,也别有所指,指向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处在极度 奴役之下”的暴虐时代,他的代表作《历史》、《编年史》尤其体现了反对暴政的主题思想; ②歌颂共和。在思想上,塔西陀倾向于共和时代的贵族专政,尤其向往这个制度下元老贵族 的高贵地位和自由生活; ③痛恨暴君。塔西陀认为,这个充满罪恶的暴虐时代,其源在于帝制,在于暴君的统治,因 此,他把对专制政体罪恶的揭露,全部集中到帝制,尤其是他亲自经历过的几个皇帝身上; ④塔西陀认为历史之最高功能是赏善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懿行淹没不章,而把千古的 唾骂悬为对奸言逆行的一种惩罚,同时他强调历史重在纪实,他是一位哲学历史学家或道德 历史学家; ⑤由于塔西陀有贵族共和派的思想情感,使他对早期罗马帝国的人与事还不可能做出正确的 科学分析,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家,其写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史料是经过认真筛选的,迄今 为止,他的历史著作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3.简述赫尔德的史学思想: 赫尔德在他的著作《人类历史哲学思想》之中首次较为系统地体现了浪漫主义史学思想的根 本内涵: 首先,赫尔德像法国文学家欢呼“地方色彩”以反对启蒙思想那样,认为人性是多种多样的。 他认为人性是一座按不同的情况,需要和磨砺而显现出不同形态的泥塑,每个民族都有自己 的幸福核心,人性不是客观的真理标准,因此启蒙思想中的抽象人性是不可取的; 其次,赫尔德认为历史学家的作用在于从变化着的事这种观念用到了一切领域,如艺术的发展,宗教的发展等等,它们构成 了历史整体与部分综合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当各种事物自身发展着时,它们又是有机结合 成一个统一体,息息相关,互为条件; 再次,赫尔德明确地将非理性的移情原则用于历史研究。既然历史学家现在要理解每一种文 化或个体对象自身的价值,那么,当他不属于自己要研究的文化或个体时,如何能理解外在 于自己的东西呢?显然赫尔德抛弃了理性主义按照自身已有的模式来理解它者的方式,而是 试图通过移情原则,即设身处地的原则,努力使自己同化于被研究的对象来研究。他说:“为 领悟一个民族的一个愿望或行动的意义就得和这个民族有同样的感受;为找到适于描述一个 民族的所有愿望和行动的字句,要思索它们丰富的多样性,就必须同时感受所有这些愿望与 行动。”他的思想在浪漫史学中有重要地位,以及它对西方史学变革的重要价值。 24.简述希罗多德《历史》一书的特点: 特点:
1.希罗多德(约前 484—前 425 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 家庭。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 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 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约前 460—前 396 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所著《伯 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他高度发展了 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 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李维(前 59—公元 17 年)古罗马学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著述丰富,流传下来 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创立了通史体例,并重视历史垂训,且文笔优美。 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尽管如此还是具有很 高的史料价值,不失为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4.塔西佗(约 55—120 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 成就。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 观主义情绪。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5.伏尔泰(1694-1778 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的旗手,最具影响的理性主义史学家。代表作有《路易十四时代》《论各国的道德与精 神》《彼得大帝统治时代的俄国史》等,在西方近代史学上,最先把文化史引入历史学领域, 倡导“文化史观”,堪称近代社会文化史之滥觞。把理性主义放入历史研究之中,体现了时 代的精神,理性主义史学派的奠基人。 6.吉本 (1737—1794 年) 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 表。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 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 6 卷 71 章,约 300 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帙浩繁。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 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7.客观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史学思想的主流,称雄西方史坛百余年,由兰克学派倡导。主要 倡导以“如实直书”为基础,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形成“内证” 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 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其最大的“失”过分强调客观性的科学理性,对 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 8.哥丁根学派:形成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有:伽特勒、施洛塞尔、斯毕特勒、赫伦等。把古典史学提倡的史学批判方法,以及由博学 家开辟的专业化史料考据方法与历史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历史学专业化,使史学逐步走向 近代科学性质,哥丁根学派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与辨析,为十九世纪兰克史学奠定了基础。 9.维柯(1668—1744 年)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鼻祖,代表作《新科学》是一部范围广阔, 详论人类历史社会历史发展的鸿著,建立了历史发展的观点,并试图为它寻求出一个有规律 的发展过程,提出了著名三阶段: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马克思称赞其思想“有 不少天才的闪光”。他可以称得上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近代历史哲学的真正 奠基者 10.卡莱尔(1795—1881 年)是苏格兰的散文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主 要作品有《论历史》《法国革命史》《英雄与英雄崇拜》,以英雄史观著称于世,认为人类社
解各时代、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要求通过深入挖掘和 考订史料客观地展现具体历史事实。 第四,注重伟大人物和政治斗争,把一国制度、法律、文学及政府等方面之精神发展归功于 民族的天才,无视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五,浪漫主义历史学家通常都是民族主义者,颂扬本民族的光荣,同时也是欧洲中心论者。 第六,研究方式则是近似传记的汇编,缺乏对历史因果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解释,主观唯心主 义盛行。 18.新史学的特点: 新史学反对单纯的“政治史”和“精英人物史”,主张对历史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考 察以从整体上去把握,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研究领域,使研究题材不断更新。 另外,由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分支学科,诸如计量史学、心 理史学、历史人类学、人口史、生态史、历史地理学等等。这表明新史学一反传统史学与其 他学科隔绝的传统,主张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广泛结合。 新史学还反对单纯的“事件史”,主张对历史作深层次的、结构的研究,重视对变动相对缓 慢的历史现象和层次进行探索。 新史学同样反对叙事史学,重视研究方法的革新,重视理论概括和解释,力求提高历史认识 和解释的准确性。 新史学家普遍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大量新的研究方法被创造出来,如模式比较法、 回归分析法、家庭重建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功能方法、口述方法等等。由于新方法的 使用,史料的范围被极大地扩大,完全不像传统史学那样局限于官方文字资料。 19.新文化史学的特点: 第一、潜在事件和明显事件的有机融合,而不单是研究表面的事件进程。或被降到次要位置 中的事件。 第二、有外围和核心组成的大规模、系统的研究单位,而不是被清楚界定的空间和时间片段。 第三、以人为叙述中心,但不是类型化的群体,而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具体和个人。不单叙述 某个人,而且揭示他同客观条件和外界事件的关系。 第四、注重心态、观念和生活结构的联系及观念思想传播和交流的叙述倾向。 20.边疆理论: ①特纳认为,在 19 世纪末叶以前,美国西部存在着一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他或把边疆 视为一条线,或称作为“自由土地这一边的边缘”,有时又把它视作一种波浪。他把边疆的 扩张视作“文明”的扩张,是“文明”对“野蛮”的讨伐。在他看来,美国历史在很大程度 上就是一部不断向西部拓殖的历史; ②特纳认为,西部自由地是支配美国社会发展的力量。西部就是“机会”它为“最机敏和最 勇敢的人”敞开着。这种可以为美国居民所任意获取的自由土地,成了一个“安全阀”,人 们不满于自己的境遇,便可以自由地向西移殖,使社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通过自由竞争达到 繁荣; ③特纳认为,这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的存在,是产生民主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的 主要因素和决定性因素,是美国不同于欧洲国家的特点之所在,民主制度“来自美国森林, 而在同边疆的每一次接触中都获得了新的力量”; ④特纳认为,美国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边疆消失以后,地域间的冲突仍然存 在,在特纳看来,地域是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居民心里气质的地理方位。他原本的出发点是 承认区域间的多样性,但他却走向极端,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认为是地理环境最终决定 了各个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认为地域冲突是始终存在的,这样,整个美国的历史就成 了一部地域间的冲突史,他声称:“各个迅速扩大的地区”之间的斗争及其向西部的推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