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字词书写 (共2题;共12分)1. (9分) (2019七下·九台期末)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计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瑕及此。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lǚ),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汉字注音。
qièl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舍伴________宝藏炯炯目光(2)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错别字。
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3)文中“仰之弥高”中的“弥”的意思是________。
2. (3分) (2019九上·德清期末) 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假如一天已经过去了,鸟儿也不歌唱,假如风也吹juàn________了,那就用黑暗的厚幕把我盖上罢,如同你在黄昏时节用睡眠的衾被guǒ________上大地,又轻柔地将睡莲的花瓣合上。
旅客的行程未达,粮袋已空,衣裳破裂污损,而又筋疲力尽,你解除了他的羞涩与困jiǒng________,使他的生命像花朵一样在仁慈的夜幕下苏醒。
——(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冰心译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9分)3. (9分) (2017八上·扬州月考) 默写。
(1) 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 ________,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使楚》)(3) 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4)白头搔更短,________。
(《春望》)(5)商女不知道亡国恨,________。
(《泊秦淮》)(6) ________,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________。
《老山界》(7)《过零丁洋》诗中借用比喻,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三、外国名著 (共1题;共6分)4. (6分)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那儿只剩下我一个人,战场上的胜利者。
这是我经历过的最艰苦的一次战斗,也是我获得的第一次胜利。
我在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站过的地毯上站了一会儿,享受着我那种胜利者的孤独感。
起初,我暗自微笑,觉得高兴;可是就像我的加速的脉搏跳动一样,这阵猛烈的欢乐急剧地减退了。
(节选自《简·爱》)(1)文中“最艰苦的一次战斗”是指________。
(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5. (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在①②处分别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连贯,语句通顺。
①,往往,隐秘的身份比外显的身份更有趣。
说远一点,那个叫嵇康的铁匠,还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那个叫黄公望的卜者,还能画几笔淡雅的水墨。
说近一点,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其实是一流厨师;②。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6. (6分)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对比。
(2)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 . 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 . 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 . 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六、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7. (21分)(2018·河北) 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
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 ,祖父琼⑦ ,为太尉⑧ ,以日食状闻。
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
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⑪。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⑫麻炬⑬,从夕达旦。
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闻有异书,必往祈⑭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
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
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⑮。
’是为大雨之兆⑯。
”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
②以:在。
③舟楫:泛指船只。
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
⑤角黍:即粽子。
⑥黄琬:人名。
⑦琼:人名,即黄琼。
⑧太尉:官职名。
⑨诏:召见。
⑩况:比方。
⑪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
⑫燎:燃烧。
⑬炬:火把。
⑭祈:乞求。
⑮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
⑯兆:预兆,征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谓之竞渡谓:________②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何:________③从夕达旦旦:________④是为大雨之兆是:________(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 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B .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C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 . 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5)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8. (12分)(2019·惠来模拟)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艾子教孙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①而不悛。
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
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
其子无如之何。
一旦雪作孙搏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②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
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
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
”艾子笑而释之。
(注释)①榎楚:榎,楸树的别称。
楚,古树上指牡荆,落叶灌木。
榎楚,用作鞭笞的刑具。
②褫:夺取或解下衣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其子仅有是儿/其真无马邪B . 使跪雪中/得一人之使C . 艾子见之/才美不外见D . 其子泣曰/望子成龙(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一旦雪作孙搏雪而嬉艾子见之(3)你认为艾子教育孙子的做法对吗,艾子之子的做法对吗?试对两人的做法进行点评。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8分)9.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的习惯钱歌川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
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时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
苏东坡说“读书万卷始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
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
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
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好过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得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
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
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
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
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
我们对于这种余暇不去利用,实在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
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
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
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
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三是________。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10. (30分) (2016九上·常熟期末)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心泉张佐香①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
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