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练习7
发展目测能力以及动作的准确性
增强手臂的肌肉力量 活动手腕关节 发展目测能力、动作的准确性以及判断能力 增强上肢及躯干部位的肌肉力量 发展目测能力、动作的协调性和肌肉的耐力 提高身体躲闪的灵敏性以及判断能力
攀登
攀登
双手的攀登 双脚的攀登 双手和双脚共同的攀登
学前儿童攀登能力的发展
• 2岁左右,开始学习登台阶,2~3岁的幼儿在上下台阶时,多为并步(即为并 脚)。4岁左右逐渐学会在上台阶时使用交替脚的方法但在下台阶的时候有时仍 然使用并步。
3.利用跑的活动,促进幼儿身体与运动机能的发展
跑步的形式 绕圈圈跑 在狭窄的小道上跑 绕障碍跑 短距离快跑 接力跑 四散追逐跑 躲闪跑 一定距离的慢跑
高抬腿跑 大步跑
不同跑步形式锻炼价值对照表
主要的锻炼价值
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发展灵敏性、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发展速度、灵敏性
提高速度、灵敏性和对周围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应 的能力 增强心肺功能 发展耐力素质 增强腿部的肌肉力量 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 1指导的基本要求
• (1)在投掷的活动中,应尽可能让幼儿左手和右手都有机会参与练习,这样有 利于促进幼儿身体两侧肌肉的协调发展。
• (2)在掷准的练习中,幼儿掷准的距离应由近到远,投掷的目标应由大到小、 由静到动,并让幼儿练习多种形式的投掷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逐渐发展幼 儿的掷准能力。
• (3)为了提高和保持幼儿参与投掷活动的积极性,应经常变化投掷物和投掷目 标。
参考活动
在户外活动场地上自由跑动 围绕圆圈跑等
一个跟着一个地跑 学大马 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或沿着规定路线跑 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跑 100米慢跑或跑走交替等
绕障碍物跑 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追逐跑 20米快跑 接力跑 100~200米慢跑或跑走交替等
听信号变速跑或改变方向跑 四散追逐跑、躲闪跑 快跑25米 慢跑或跑走交替200~300米 在较狭窄的小道上跑 高抬腿跑、大小跑等
跳跃
跳跃的特点与基要求
属于非周期性运动 蹬地、腾空、落地缓冲阶段 要求:蹬地动作要有力、落地动作要轻,动作
要协调
学前儿童跳跃能力的发展
• 2岁左右,幼儿逐渐开始学习两脚离地的纵跳动作,但是此时的弹跳能力还很差, 只是跳跃的初级阶段。
• 3岁左右,幼儿已经能够双脚跳起,但蹬地力量小,弹跳能力差,跳的低,手臂 的摆动和脚蹬伸配合不好,动作的协调性较差,脚落地时沉重,不会屈膝缓冲。 几乎全身都处于紧张状态,不太会移动身体重心。
在高低不平的砖地上做跳跃活动。 • (2)根据不同种类跳跃动作的需要,给与相应的指导。
2.发展学前儿童跳跃能力
年龄班
2~3岁 小班
中班
大班
不同年龄班学前儿童跳跃练习参考活动对照表
参考活动
双脚原地向上纵跳(原地纵跳) 短距离双脚连续向前跳(学小兔子跳)
较长距离双脚连续向前跳 原地纵跳的同时用头触物 双脚跨跳过一条小河(如在地上放一根长绳)
原地纵跳用手触物 立定跳远 单脚连续向前跳 双脚交替跳 单、双脚轮换跳 助跑跨跳过两条平行线 由较高处往下跳
行进向前侧跳 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变换跳 转身跳 助跑跨跳 跳绳 跳皮筋 跳蹦床等
3.利用跳跃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身体与运动机能的发展
跳跃的形式
原地纵跳
纵跳触物
双脚连续向前跳
单脚连续向前跳
立定跳远
• 1.指导的基本要点
• (1)在安排和组织幼儿跑步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身体状况、年龄特点以及季 节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跑步类型,安排合理的活动量。
• (2)幼儿跑步动作教学的重点是腿的动作,应该要求幼儿跑步时“步子大些, 落地轻些”。
• (3)幼儿在跑步前应做好充分的身体准备,尤其需要活动一下腿部与脚部的关 节、韧带的肌肉,以防受伤。
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挥臂动作和转体动作。 • 2.掷准,也称投准,要求尽可能将投掷物击中指定的目标。 • 肩上投、胸前上抛、胸前下抛、地上滚球等
学前儿童投掷能力的发展
• 3岁以前,投掷能力较差,投掷力量小,不太会挥臂,投掷物出手角度过小,往 往是将投掷物乡下扣或扔,投掷的方向也掌握不好,忽左忽右,忽上忽下。
• 到了五六岁,幼儿不仅能较有力、较协调地向前跳和向上纵跳,而且还学会了 其他较复杂的跳跃动作,如单脚向前跳、侧跳、立定跳远、助跑跨跳、跳绳等, 并且,在跳跃的过程中,幼儿基本上学会了落地缓冲的动作,腿部的弹跳能力 以及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学前儿童跳跃练习的指导
• 1.指导的基本要点 • (1)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活动场地。 • 应尽可能在较柔软的地面上进行,尽量避免在坚硬的地面上进行,尤其是不要
• 4岁左右的幼儿在跑步时,上下肢已能较好地协调配合,蹬地动作也较明显,跑 步动作较自然、轻松,但步幅仍然较小。
• 5岁以后,幼儿基本掌握了跑步的正确姿势,跑步时蹬地较有力,表现出一定的 节奏感,步幅也较大,动作的协调性较好,控制跑的速度和方向的能力有了明 显的提高和发展。
2.学前儿童跑步练习的指导
边走边从低矮的障碍物上跨过 一个跟着一个走 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等
参考活动
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走 模仿各种动物走的姿势 短途远走
听信号有节奏地走 用脚尖走、蹲着走 高举手臂走 在物与物之间或平衡板上走 到退步走、上下坡走等
一对一整齐的走 听信号变速或变换方向走 较长距离的远足等
3.利用走步的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身体与运动机能的发展
• (4)控制幼儿活动的时间和强度。
• (5)在幼儿进行四散跑、追逐跑、竞赛跑的游戏活动时,教会幼儿及时躲闪, 不要相互碰撞。
• (6)指导并教会幼儿使用鼻子呼吸或用鼻子吸气,用嘴巴呼气的方法,逐渐使 呼吸自然而有节奏。
2.发展学前儿童跑步的能力
年龄班
2~3岁 小班
中班
大班
不同年龄学前儿童跑步练习参考活动对照表
走步
走步的特点与基本要 求
1、动作要放松、自然,上体要保持正直 2、走步时要有合理而稳定的节奏 3、走步动作要符合生物力学的原理 4、两臂应该适度地前后摆动 5、脚落地时要轻
学前儿童走步能力的发展
• 1.学步儿走步的特点(1岁至2岁)
• 全身的肌肉处于较紧张的状态;腿部肌肉力量较弱;两脚落地间距较宽,脚掌缺乏弹性;常常用两手臂来保持身体平 衡;以身体重心的前移来带动身体的位移,步幅较小,步频相对较快,有时像小碎步跑;控制身体的能力较差;走步 动作比较僵硬、笨拙,有的幼儿多余的动作较多。
锻炼下肢部位的关节及周围的韧带、肌腱 发展腿部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以及平衡能力
提高动作的灵敏性
在平衡板上走 上下坡走
倒退步走
发展平衡能力 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远足活动
发展耐力素质
跑步
跑步的特点与 基本要求
• 上体保持正直并稍向前倾
• 要有蹬地、腾空阶段
• 快跑时会用力蹬地
• 脚落地时要轻
• 两手轻握拳,两臂屈肘置 于体侧,前后自然摆动
• 根据动作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可以将基本动作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周期性动 作;另一种是非周期性动作。
• 周期性动作的特点:以不断地循环、反复某些基本的动作技术为基础,如走步、 跑步、爬行等动作。
• 非周期性动作特点:由几个相互衔接的动作环节连接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独 立的动作。
基本动作
走步、跑步 跳跃、投掷 攀登、钻 爬
• 四五岁以后,能逐渐学会投掷时挥臂、甩腕等动作,动作较有力、较协调,投 掷的距离也较远,投掷的方向掌握较好。通常男幼儿比女幼儿的掷远能力强一 些。
• 在掷准方面,由于幼儿目测能力和动作的准确性较差,因而掷准的方向把握的 不够准确、不够稳定。相比之下,幼儿掷准能力的发展相对较差。
学前儿童投掷练习的指导
不同走步形式锻炼价值对照表
走步的形式
主要的锻炼价值
持物走 拉或推着物体走 跨过低障碍物走
高举手臂走
蹲着走(如模仿矮人走)
用前脚掌走(巨人走)
变换走的方向与速度
提高控制身体的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
增强腿部的肌肉力量 发展平衡能力
增强背部、臂部和腹部的肌肉力量 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锻炼膝关节及周围的韧带、肌腱 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发展灵敏性和协调能力
提高动作的灵敏性、发展协调能力和视觉运动能力
提高协调能力、视觉运动能力 发展上肢肌肉力量和耐力、锻炼上肢关节 提高弹跳能力、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投掷
投掷的特点与基本要求
• 投掷的动作属于非周期性运动。 • 1.掷远,也称投远,其目的是将投掷物尽可能的投的远一些。 • 这一动作属于速度型力量动作。学前儿童掷远的动作有正面投、背后过肩投、半侧面投、半侧面转体肩上投掷等。教
• 2.2岁后幼儿走步的特点
• 到了2岁时,紧消除了走步时全身肌肉紧张的现象;腿部肌肉的力量仍然较弱,走步时上下肢的配合动作及协调能力较 差,走步缺乏节奏感,有时步伐不匀、速度不匀。
• 4岁左右走步时的步伐较稳定,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较好,上下肢动作也较协调,并有了初步的节奏感,能随信号的节 拍有节奏的走。
• 从双手双脚的攀登来看,3~4岁的幼儿多半为并手并脚,动作不够灵敏,协调 性差,手握横木的姿势有的不正确。5~6岁的幼儿在攀登时已能表现出手脚交 替的动作,但从攀登设备上面下来时,多数幼儿仍然使用并手并脚的方法。
学前儿童基本 动作的练习
2 艺术0教育系 郑慧2 慧
0
基本动作的练习意义
• 基本动作:即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必须 的、最基本的身体运动的技能。
• 意义:学前儿童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以及发展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能力,既是 实现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任务的重要手段,又是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和 重要内容。学前儿童通过基本动作的练习,可以有效地锻炼整个身体,提高和 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同时,发展学前儿童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又能为 学前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