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妖怪文化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日本妖怪文化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题目:日本妖怪文化2010年5月关键词:日本妖怪情感百物语百鬼夜行日本文化摘要:日本虽然是个面积不大的小国,却拥有着博大精深的妖怪文化,日本人对妖怪的理解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灵异即美感,万物有灵。

日本人不仅在生活中各个方面做着各种与妖怪有关的活动,从情感上也笃信妖怪的存在,日本的“百物语”、“百鬼夜行”都是有名的妖怪物语,为众多妖怪爱好者传诵。

日本的很多文化也都与妖怪文化密不可分,比如日本的电影、动漫、小说等。

日本的妖怪文化为日本从古至今的日本文化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展现了日本人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能力。

本文围绕日本妖怪文化,探讨了日本妖怪文化的起源、日本妖怪大类、两大经典日本妖怪物语、日本妖怪与西方妖怪的异同、日本人对妖怪的执着以及妖怪文化对日本的电影、动漫等的影响,虽说见解可能会与真实情况有出入,也可能会有些片面,但是可以说是相对全面的看待了日本妖怪文化。

目录绪论 (2)第一章日本妖怪起源 (2)第二章日本妖怪大类及其形态 (3)第三章日本两大经典妖怪物语 (4)1.百物语 (4)2.百鬼夜行 (5)第四章日本妖怪与西方妖怪 (6)第五章日本人对妖怪的执著 (7)第六章妖怪与日本的电影、动漫艺术 (8)结论 (10)注释 (11)绪论日本妖怪文化由来已久,现今社会若说恐怖电影应当首推日本,诡异的气氛,浓厚的文化气息,惊悚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是在日本的妖怪文化熏陶下产生的杰作。

妖怪在日本人眼中有一种凄凉的美感,这或许正符合日本人残酷的审美观念。

一般人提起妖怪,无不想起血盆大口,面目狰狞的怪物形象,可是日本人眼中的妖怪无一不有一种灵异的美感,妖怪的故事更是曲折离奇,颠覆人的想象。

第一章日本妖怪起源日本民间有着大量关于妖怪的传说,这大概与身处岛国的日本人在心理上有种神秘主义倾向有关。

日本毕竟在很北的地方,四周又全是海,到了冬天晚上,缩在屋子里烤火时,面对外面黑压压的大风大雪,各类灵异在头脑里慢慢腾起也就不足为奇。

妖怪的产生起初于远古人们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人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妖怪。

日本是个对水非常崇敬的国家,所以很多传说和水有关,比如豆子婆婆,就是用筛子在水中捞人来吃的妖精;桥女则是为情投水自尽的女鬼;而活跃于江河之中的河童,其原型很可能是一种凶猛的淡水鳄鱼。

同样,日本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以传说中住在山上的妖怪也不少。

比如雪女,据说是被情人抛弃于雪山的女子所化,因此经常诱惑上山的行人,凡对其动情的人便会冻死。

另外还有山童、山佬等妖怪。

因此,在最初的民间传说中,妖怪往往造型恐怖,让人望而生畏。

据说因为鬼怪太多,日本古代设立了专门的阴阳师。

这个职务的尊贵在平安时代达到高峰,因为这个时候日本国内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统治阶层没有解决的办法,于是把种种问题归结于神鬼,转移人们的视线。

因此,人们在生活中不免小心翼翼,唯恐触犯某种禁忌招致鬼神报复。

当时的阴阳师权力极大,天皇和征夷大将军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他们的干涉,今天日本文化中的各种禁忌,大体就是那个时候遗留下来的。

到了江户时代,商业手工业繁荣,人们不用光靠老天爷赏饭吃了。

于是妖怪们也摇身一变,成了住在各种物品道具里的精灵。

最有名的是《百鬼夜行绘卷》,描画了琵琶、伞、木鱼、锅等各种旧物品因为要被人们丢弃,一怒之下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妖怪半夜出来游的场景。

此画被誉为日本妖怪画的鼻祖。

由于日本文化源自中国,所以70%的妖怪原型来自中国,20%来自印度,10%才是日本本土妖怪。

比如天狗原是来自中国《山海经》中的犬怪。

传到日本后,渐渐和佛教中的天魔、神教中的山神等结合起来,融合成为现代的形象。

而春分时“撒豆驱鬼”的习俗,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追傩仪式。

日语里有很多和妖怪有关的俗语,这些俗语影响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比方传说中河童爱吃黄瓜,所以海苔卷黄瓜这道菜就叫做“河童卷”;特别厉害的恶媳妇儿,叫做“鬼嫁”;说人生了个天狗鼻子,那是在批评人家骄傲自满;如果说“鬼生霍乱”,是指英雄也怕病来磨。

一向以认真刻板著称的日本人,已经将妖怪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去研究。

号称“妖怪博士”的小松和彦教授带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人员收集了1.6万条有关各种妖怪的传闻,耗时六年,并制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以供研究。

现在,“妖怪学”已经作为日本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正式确立,并在众多高校展开授课,不光日本学生,外国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呢。

第二章日本妖怪大类及其形态世界各地对妖怪的形象通常是恐怖可怕的,由于日本人感情上的细腻,在日本的妖怪中很多可以说是介于怪和精之间的,而这些精怪身后的传说往往又凄凉悲苦,如骨女是个生时被人侮辱、欺负、蹂躏的女子,愤恨而死后,化为厉鬼向人索命。

不知道为什么,和中国一样日本妖怪中也是女妖占了很大比例,而在日本妖怪志的插图中很多没有性别的妖怪都被女人化,这可能和古代日本女子处于社会底层,所受的歧视和压迫有关,很多生前可怜的女子死后都化作厉鬼。

由于妖怪是人们思维中存在的事物,所以对妖怪形象的理解是每个人不同,只有一些出名的妖怪在人们的心目中形象可以统一化,如狐狸精的形象多为美貌的女子。

日本的妖怪在水木茂的《图解日本妖怪大全》中被分为妖与怪两大类,但水木茂先生承认本质上妖怪就是一种精灵,可以存在在任何地方,它们有的面目可憎但却胆小如鼠并不危害人类,有的却正相反①。

日本妖怪的形态充分体现出日本民众丰富的想象力,有的长得像可怕的动物,有的是器皿或植物,更有没有具体形态的,还有只有一张脸或者只有一只眼睛,千奇百怪的日本妖怪丰富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不仅各种小说,就连漫画大都与日本妖怪有关,比如京极夏彦的《巷说百物语》和京极堂系列,还有今市子的《百鬼夜行抄》。

第三章日本两大经典妖怪物语1.百物语②百物语是日本民间的一种习俗,多半发生在夏天的夜晚。

“百物语”兴起于江户时代,是一种集体召唤鬼魂的游戏。

游戏一般在暗室内进行,大家点燃一百支蜡烛,直到说完第九十九个怪谈后,剩下最后一支灯芯。

相传这时若有人吹熄最后一根蜡烛就会引来鬼魅。

所以往往说故事的人会心里有个警惕,轮到自己说故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变成最后一个,因为不知道说完第一百个故事的时候,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每次说到第九十九个,就会立即打住,没有人敢再继续说下去,这是一种集体召唤鬼魂的仪式。

江户时代的作家,浅井了意所著的《伽婢子》就详细地记载了关“百物语”玩法,简述如下:在进行“百物语”的游戏之前,参加的人一律身穿青衣,齐聚在同一间暗室里。

在这间暗室隔壁的房间,准备了用蓝色纸糊的行灯,并且添上足够的灯油,然后点燃一百支灯芯并排在一起。

行灯的旁边会安置一张小木桌,上头摆着一张镜子。

个人轮流说完一个怪谈后,就必须离开自己的座位摸黑走到隔壁点着行灯的房间里,把一支灯芯吹熄后。

接着,从镜中照一下自己的脸才能回到原来的暗室,然后换下一个人。

吹熄灯芯的过程中,一样继续说着怪谈,直到说完第九十九个怪谈后,剩下最后一支灯芯,就留着让它继续点着,然后大家继续围坐在一起等待黎明,直到太阳出来了就各自解散回家。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怪谈总是讲到第九十九个就结束,因为当时的人们很迷信这样说法,如果说到第一百个怪谈,就会发生什么怪异的事情,所以谁也不敢去碰触这项禁忌。

随着时代的不同,行灯也改为以蜡烛来取代,而且新的游戏规则是,最后一根蜡烛必须吹熄,百物语游戏就变成了恐怖的怪谈会,听说当最后一根蜡烛吹熄的时候,的确是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③。

日本国宝级漫画大师杉浦日向子封笔之作《百物语》以漫画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传奇的百物语的故事:在一个下午,为打发无聊时光,退休隐居的老太爷和园丁点燃线香,开始了日本传统招鬼游戏。

线香一根根燃烧,时光一秒秒流逝,故事戛然收尾时,会有怎样的怪事发生?……讲述了99个怪谈的《百物语》就此开篇。

一个个黑暗中孤独而寂寞的故事.奇诡而幽微.深得日本文学之三昧。

没有劝世,也没有讽世,全篇没有鲜明强烈的色香,一种对那个世界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成为全书淡淡的基调,并伴有森然鬼气。

《百物语》创造了一个幽冥的世界。

在日本,每年都会有怪谈作家前来捞取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中国,《聊斋志异》是一张工笔畅丽的鬼神绘卷,洋洋大观;在日本,《百物语》则是枯叶飘零的后院中一口深井,往井口探头时,你下意识地知道,看到的面孔不会是自己④。

2.百鬼夜行⑤百鬼夜行是流传在日本民间传说中出现在夏日夜晚的妖怪大游行,也是著名妖怪绘师鸟山石燕一系列的妖怪绘卷,因日本奇幻作家梦枕貘的小说《阴阳师》系列以及日本漫画家今市子的漫画《百鬼夜行抄》,使得这个名词开始在华文地区流行,衍生出许多同人志以及奇幻创作。

日本的平安时代,是一个幽暗未明,人类和妖怪共处的时代,妖怪住的地方,和人类所住的地方,其实空间上是重叠的,只是人类在白天活动,妖怪们则是在晚间出现。

这样的感觉,可以在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中看到,白天杳无人迹的主题乐园,虽已成为荒墟,但一到了夜晚,华灯初上,妖怪们纷纷出现,饮食街,温泉乡,妖怪们出没的夜晚,过著如同人类一般的夜生活,好不热闹。

那个时代里,在京都,到了夜晚来临,整条路空无一人,这时候会出现许多奇形怪状的妖怪,像是庙会的行列一般,带著狰狞的面孔,走在大路上,人称“百鬼夜行”,有的像是破掉的茶壶、锅碗瓢盆成群结队地在夜晚的街道游行,据说亲眼目睹的人会遭受诅咒无缘无故地丧命。

传说在盂兰盆节的夜晚,点上一百根蜡烛,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轮流讲鬼故事,讲完一个吹灭一根蜡烛,等吹完第一百根蜡烛时,便会看到百鬼夜行。

百鬼夜行的现象,多少反应了锁国时期以前日本的社会状况,由于海外贸易兴盛,从大陆运来的手工艺品充斥,因此人们开始不懂得爱惜东西的社会现况,老一辈的人因为物资缺乏,总是抱持著惜物的观念,并且认为百鬼夜行的现象,是付丧神的来到人间捣乱,一直到室町时代付丧神的概念才渐渐地成形。

付丧神是借由环境的阴阳之变,使器物化身成自然界的鬼魅到人间来作乱。

尽管人们在一开始,对于付丧神感到无比的恐惧,但是不久之后,人们却将付丧神当做是一种茶余饭后消遣的话题,大大地降低了原先所拥有之令人敬畏不已的神秘感。

在日本,相传一件物品被主人使用到99次就会成为精灵,若遭到抛弃便会产生怨念。

这种精灵化作的妖怪一般被称为付丧神。

为了驱邪纳福,因此在每年立春的前一天。

这一天叫做“节分”。

长年使用不要的器物必须丢到屋外,用火烧掉它,以免有妖怪作祟。

所以才会有大扫除的习惯流传下来,这个仪式就是“除旧布新”。

不论在寺庙还是在每个家庭都举行一种叫做“撒豆驱鬼”的活动。

它可能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追傩仪式,即一种过年活动。

现在举行撒豆驱鬼活动时,在寺庙中,一般都是处于本命年的男人担当撒豆驱邪的任务。

人们相信吃了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多的豆子就能在这一年平安无病,因此人们争先恐后地捡这种豆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