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填图的方法

地质填图的方法

地质填图的方法(2008-01-21 09:14:23)标签:杂谈地质填图一、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㈠地质填图又称地质测量。

地质填图在固体矿产普查找矿工作中和矿床(区)评价工作中,是一项基本的,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手段。

㈡地质填图矿产勘查全过程中,常采用的比例尺有1:25000、1:10000、1:5000、1:2000、1:1000五种。

从使用的范围和目的出发,一般在普查找矿阶段。

在物化探及重砂异常找矿中、在矿床(区)勘探期间的矿区外围找矿时,常使用1:2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在矿床(区)详查、勘探阶段,常进行1:5000~1:1000比例尺地质填图。

在确定矿区地质填图比例尺时,还必须综合考虑矿区范围的大小、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矿石质量或矿化均匀程度等因素,通常是当矿体形态较复杂、矿层厚度或矿石质量变化较大、矿化不均匀时,地质填图比例尺应适当放大。

㈢布置1:2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的目的,在于阐明测区地质构造和成矿地质条件,用以找矿和扩大矿床(区)远景。

测区范围一般应包括: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的综合异常地段。

㈣ 1:5000-1:1000地质填图是在矿床(区)普详查或勘探阶段进行,主要任务是: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

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为矿山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表地质资料。

测区范围通常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但应包括探矿工程布置范围。

二、地质填图准备工作㈠资料收集:收集工作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成果资料。

1、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

如果有包括测区的小比例尺地质图(1:10万或 1:20万等)也应收集。

2、测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3、测区内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

4、收集测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收集测区内测量控制点等资料。

5、收集测区内物化探、重砂、航片等资料。

资料收集后,矿区技术负责应组织有关人员对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拟定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㈡地质踏勘1、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路线对测区进行踏勘调查。

地质踏勘工作由矿区技术负责(主任工程师)组织地质、水文、物化探、测量等工种的主要人员参加,一般选择1-2条路线,若矿区地质构造复杂时可增加1条踏勘路线。

踏勘路线选择尽可能通过测区主要地层、主要构造(褶皱、断层)、岩体、矿体(层)。

2、踏勘过程中要勤敲打、勤观察,并作好记录和路线地质剖面图。

踏勘结束后,组织认真分析讨论,写出路线踏勘小结。

应强调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地层划分和岩性分层、统一野外岩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㈢实测地质剖面正式填图前必须实测矿区完整地质剖面1-3条,目的是查明矿区内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石类型、厚度、岩性、化石、矿产、标志层、变质作用、侵入体等。

1、实测剖面完成后,应编制代表填图范围内的综合地层柱状图,同时明确填图单元,作为填图区统一的分层和对比依据。

2、实测地质剖面比例尺的选定,应根据矿区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复杂程度来确定,一般有1:2000-1:100几种。

关于实测地质剖面操作细则及要求,在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剖面规定实施细则中有详细叙述。

三、地质填图程序和方法㈠填图所需的工具、用品及人员组织1、工具、用品;填图一般应配备的工具及用品有:观察点路线记录表或野外记录本、手图(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地形图)、标本签、样品签、地质包、文件夹、钉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文具盒、铅笔、三角板、量角器、钢卷尺、木桩或竹桩、三角形小红旗、红油漆、白色胶布卷、棉纸、标本袋等。

2、填图人员一般根据填图面积、精度要求、时间、定额等因素,确定填图小组个数。

通常是一个填图小组由二名地质人员和一名地质工组成。

㈡填图方法1、根据矿区确定的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追索法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填图。

要求用地质观察点和观察线相结合的形式编录,必要时辅以少量探矿工程(如剥土、槽探、圆井等)揭露,将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填图手图(地形图)上。

填图所用的地形底图(手图)的精度应符合矿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还要防止野外手图和清图的图纸在工作过程中伸缩变形而影响精度。

2、观察路线布置填图工作应贯彻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实测地质剖面是一条已知的观察路线,因此,填图工作应从实测地质剖面两侧逐渐展开。

1)实测地质剖面展绘在手图上,展绘方法:将剖面起点确定在手图上,再根据剖面的每一条基线的方位角、平距逐条绘出,最后形成一条折线,这条折线就是实测剖面导线(基线)在手图上的水平投影线。

然后将剖面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侵入体界线、矿层顶底板界线、产状等的位置,绘到手图上。

2)穿越法:穿越路线布置,以手图上实测剖面线为起点,按照填图精度要求的观察线距离,垂直岩层走向或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观察线。

在布置观察线时应着重强调的是,不仅仅是考虑观察线之间的距离,还要考虑基岩出露的良好地段,若出现布置的两条观察线距大于规定的线距,则可在其间布置短观察线弥补。

3)追索法选择标志层、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主要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

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布置,以便控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情况。

3、地质观察点布置1)观察点布置要求观察点布置一般要求布置在观察线上,是地质填图贯彻点、线结合观察地质现象的一项重要原则。

2)地质观察点分类:根据观察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分为三类。

①一类:基本观察点:是控制测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而布置的观察点。

应布置在测区填图单元的界线、含矿层或矿体界线、蚀变带界线、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等位置上。

该类观察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加作放大素描(剖面或平面图等)。

②二类:加密观察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同时满足观察点密度要求,在基本观察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

该类观察点要求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③三类:岩性或产状观察点: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观察密度和数量而布置的观察点。

对该类观察点只要求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3)观察点密度及数量①观察点布置的密度及数量是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

观察点密度及数量一般要求见下表。

②三类观察点数量要求:保证填图精度,提高观察点对各类地质体控制程度,要求基本观察点与加密观察点数之和,应大于观察点总数的70%。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观察点布置应在含矿岩层或矿层顶板和构造(褶皱、断层等)附近密集些,反之在非矿层附近和构造简单地段可放稀的原则。

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置观察点。

4、地质观察点定位1)观察点标记①野外标记:用写有地质观察点编号的木桩(竹桩)打入观察点处的基岩裂缝中,或者用红油漆在基岩上划一小圆中心一点“·”以示点位,并在小园旁边写点号。

若需要仪器测定点位时,还应在观察点附近挂上小红旗以便找点方便。

②手图上标记:手图上地质点用2mm直径的实心小园(·)和空心小园(○)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

2)观察点定位:①定位方法:a. 仪器法:观察点定位用经纬仪视距法测量,提交观察点的X、Y座标数据的精度最高,一般适用于重要或勘查程度高的矿区;用GPS全球卫星定位仪测量精度也较高,适用于预查-普查矿区。

b. 半仪器法:利用罗盘、皮尺采用交汇法定位。

精度一般。

c. 地物地貌定位:利用地形图(手图)和实地能对应的房屋、道路、独立树,断崖、冲沟等地物地貌特征定位方法。

精度一般。

定位要求:观察点定位的精度要求,是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填图精度(精测、简测、草测等)、观察点类别(基本观察点、加密观察点、岩性产状观察点)等因素确定的。

一般地讲,填图比例尺越大,填图精度越高,一类或二类观察点的定位精度要求就越高。

反之,定位的精度要求可相应放宽。

总之,填图观察点定位精度应按照填图设计执行。

观察点精度还涉及到填图布置的观察点控制的准确程度,分为实测地质点和推测地质点两种。

实测地质点就是在露头上布置控制地质界线、断层线、岩性的观察点。

推测地质点是因第四系或植被掩盖无基岩出露推测布置的观察点。

推测的依据应根据基本地质理论,有:利用岩石风化后碎块岩性推测;岩石风化后土壤颜色推测;利用岩石中含特殊矿物而生长的特定草木植物来推测等等。

如某一岩性碎块在山坡出现的最高位置,该位置可示为该岩性层的上接触面。

又如某含铜砂岩,沿该层往往生长有“铜草”。

某基性超基性岩风化土壤呈黄绿色或翠绿色等。

5、地质观察点记录一般野外要求用2H铅笔作文字记录和手图勾绘,也可用防水墨汁记录。

记录采用DZ/T 0078-93表A1、2“地质观察点路线记录表”的格式和内容,或者用野外记录本记录,但内容应与记录表一致。

记录内容作以下说明:1)矿区名称:用矿区代号表示。

矿区代号由地质大队在矿区设计中规定。

2)点号:指地质点编号。

地质点代号为D,地质点顺序号全矿区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如1、2、3、4......。

地质点编号方法是:地质点代号加地质点顺序号。

例如D1、D2、D3....表示1号观察点、2号观察点、3号观察点。

地质点顺序号可以不连续、允许缺号,但不允许有重号。

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另一组用双号D2、D4、D6....。

如果多个填图组,则可分号段使用。

如有4个组,则一组用1-99号的单号,二组用2-100号的双号,三组用101-199内的单号,四组用102-200内的双号。

3)位置:指观察点在手图上的具体位置,可以是X、Y座标交点,或者是地形图上两个或三个明显地物地貌的方位角交汇点,也可以是地形图上明显地物地貌的特定位置等。

4)路线:指相邻两个观察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表示1号地质点到2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但应强调,第一,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与观察点有对应的方位和平距)。

第二,应记录地质现象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观察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第三,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第四,要求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

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5)观察地质描述:由于观察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时必须有择重,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

观察描述内容主要有: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矿脉(层)、岩脉的岩矿石名称、岩矿石特征、产状、厚度、穿插关系;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