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
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

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b.地层描述;
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
d.构造;
e.矿产(应详述);
f.新进展、新发现和新见解。

(3)存在问题。

(二)质量要求
1.文字记录质量
(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楚。

(3)分层合理,各层之间接触关系叙述清楚。

(4)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5)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6)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2.剖面图质量
(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内容齐全、图面整洁、字迹清晰、花纹美观。

(2)剖面起点、终点和工程位置、地质界线及各种数据准确,按比例尺要求地质体和重要地质现象无遗漏,各种构造要素表示合理。

剖面图与平面图吻合,与文字记录相符。

(3)柱状图内容齐全,层序合理,厚度准确,文字综述合理简练,化石书写正确。

3.控制程度
露头(天然和人工)点密度符合有关标准(相应比例尺)的要求。

4.采样质量
(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采集系统有代表性,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5.室内整理
(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及时整饰着墨,每一剖面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二、1:10000地质填图
(一)工作方法
1.1:10000地质草测采用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

观测点插统一编号的小红旗作标记,点线密度不作具体要求,地质点密度为18-20个/km2,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质体为目的。

对矿化、构造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以准确反映其特征。

2.观测点用半仪器法(结合GPS)交汇于手图上,并按观测点的地质意义实地勾绘成图,在地质、构造线转弯处要定点控制。

3.填图中,对较难辩认的岩石、矿石及其它构造现象须及
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或研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

4.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等须沿走向追索,必要时采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图时,对大于10米的地质体应标绘于图上,对小于10米具有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6.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
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

其内容及格式如下:
(1).点号:DXXX
(2).点位:利用测量控制点后方交绘。

(3).点义:如岩性控制点、岩性分界点、矿化点、构造控制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4).岩性描述: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颗粒大小、形状、含量。

地质构造、矿化、蚀变、地貌特征等。

(5).标本及样品编号。

(6).路线地质:各地质点间的路线地质均应认真细致观察,做好路线地质记录,对一些小的地质体及矿化、蚀变现象均应有所反映。

7.地质点的分布应均匀地布设,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野外记录要求单点描述,不得合并。

8.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校对记录和手图,对采取的各种样品及时核对、登记外送,完成手图着墨、转点以及野外记录本中所有数据的着墨工作。

9.要加强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清图的日常整理,
及时着墨。

同时,要在地质图上编绘主要地质剖面图。

10.要加强地质填图的室内整理工做,特别是文字记录补正、图件整饰着墨等。

11.编写地质填图总结。

其内容如下:
(1).概况
a.目的任务
b.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c.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d.完成实物工作量
(2).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3).测区地质
a.地质
b.构造
c.岩浆岩
d.变质岩
e.围岩蚀变
f.矿床
(4).结语
a.主要成果
b.存在问题
c.进一步工作建议
(二)地质填图质量
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
(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4).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5).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6).接触关系等重要地质现象绘制必要的素描图,并作详细记录。

有50%以上露头点的路线应作信手剖面。

文图相符,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7).路线地质记录连续,界线点控制准确,重要地质现象有详细记录。

2.野外手图质量
(1).内容齐全、准确,并与文字记录相符。

(2).图面整洁、字迹清楚。

3.采样质量
(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齐全,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4.实际材料图质量
(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图面整洁,字迹清晰。

(2)图面表示内容齐全,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实际材料图与手图相符,与文字记录一致。

(3)图面地质体间结构合理,代号齐全正确,地质体和地
质界线控制程度达到有关标准或设计的要求。

5.室内整理情况
(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及时编写路线地质小结和转绘实际材料图。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整饰着墨,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三、应提交的地质资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地质剖面记录本
实测地质剖面图
地质填图记录薄
1:10000地质图(手图、清图)及实际材料图
岩矿样登记薄、送样单、鉴定成果
基岩光谱样登记薄、送样单、成果表。

相关主题